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
5 篇
周六,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在家傻待,谁约我”结果
本来在和同学约会的女儿放弃约会,给我回了条微信: “我约你”就
和女儿来到东方广场。 来到东方书城一个新开的书吧。 买了杯饮料开
始了我们的周末约会。当时女儿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 《随遇而安》说:
“我喜欢看汪曾祺的散文”,“为甚”?女儿说:“他有几本是全是
写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儿是个吃货。顺着女儿的推介我就
拿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看起来。
看了几页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不乏味,且蕴含着民主心灵和性灵的美质。却又淡淡的,时而把带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 时而把我带回了童年月光下妈妈在大树底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年她做过的“牛鬼蛇神”;时而又把我带进了舌尖上的中国那大川南北的中国民间美食景象。 看他书令你身在烦嚣的闹市却犹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其实我也挺喜欢这样写作风格。 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这样写写自己的生活, 写写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见所闻。但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博客上写的都是专业的, 高水平的大作,总觉得自己的文章不适合登大雅之堂。 所以一直不敢在这大雅之堂丢人,但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这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书籍,但慢慢品味却也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书中我感受到了他从容,他淡然,他身处逆境却不以为苦,他达观潇洒,随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这一段:“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
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善良的。 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 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证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 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说做人一门学问,做事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看了这本书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书,天已黑了,找吃的,谢谢女儿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周末!
“把感情放在一粒尘埃上。”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合上书的心情,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了。洁白的封面略是一点粗糙,点点红粉染缀其中一角,几根粗细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条穿插其间,轻轻抚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们说,散文,有松散的形式。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谓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文字质朴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来,道家常,讲故事。从书画到文学,从文学再到戏曲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