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锁定“二三更时”.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锁定“二三更时”

  参观书法展,看见有一副对联,内容有点儿意思——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全部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对联的书写者自注:这是“黄粱梦”亭柱联。古邯郸道上的这个传奇当然是虚构的,由小说衍生出来的这副对联,把人生视为梦境,对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出一个无奈,格调有些消极。
  但我从中似乎也悟出了点儿什么,使我心动的是“二三更时”多个字。古代的这个时间段,相当于当代晚上的九至十一时和十一时至凌晨一时。古人没有什么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段时间早已就寝了。不论是睡了一觉大梦方回还是心事萦绕以致失眠,相对于白天,“二三更时”毕竟是从纷扰中静了下来,从忙碌中跳了出来,心平气和,冷静超脱,正是一天中最宝贵的“难得糊涂”之时,也是最利于理清思绪从容思索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有科学依据的,和人体本身的生物钟不无关系吧。
  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自我修持的好习惯。我想她肯定只有在晚上才有时间和心境来算总账:因为白天她全部忙着帮人打工、跑公关和接收孔子先生的面授去了,只有晚上才能从这三方面一一盘点:“为人谋而不忠乎?和好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中自然有不少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焚膏继晷,中宵奋发而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但我更佩服的是古人能慎独,清夜梦回,扪心自问,从而改掉自己的过失。郑板桥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她的画风产生“熟极能生”的飞跃,也是自省的结果。
  而当代人要做到这点就不轻易了,这并非古人的自制力比我们强,实在是环境造成的。古人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霓虹灯下夜生活”的刺激。而当代人面临的诱惑和压力要大得多,这就造成了她们体内生物钟的颠倒错乱:她们白天浮躁着,晚上还要接着浮躁甚至加倍浮躁。善于描写官场的小说家王跃文就写过这种现象:当代人的思维在夜晚是“放大”的,这种思维轻易钻牛犄角,往往失之于偏激。我记得鲁迅先生的一篇《“音乐”?》里,就

锁定“二三更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