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德国谚语遭遇的时代变迁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在小时候,我就记住了两句德国谚语:“年轻人相信许多假的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的东西。”
老年人究竟是否多疑?按照常理推测:老年人经多见广,世事洞明,“眼里揉不进去沙子”,“明察于秋毫之末”,自然不会轻信。随园老人就曾夸下过海口:“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另一个根据也属臆断:心中的偶像、最崇拜的鲁迅先生,似乎也是多疑的。那么,多疑的结果是什么呢?假的固然难逃法眼,而有些真的东西恐怕也随之滤除了。
至于说年轻人容易轻信,这有自身的体验为证。最典型的是后来的“大跃进”,报纸上登载消息,还附上照片,密植的麦棵上坐着小男孩,亩产超过两万斤。虽然那个期间我也曾到河北的徐水实地看过,并没有亲眼见到那种场景,但仍然深信不疑――自己没有见到,不等于那件事情就不存在。
原来,信任抑或怀疑,除了取决于经验,还和感情与理性有直接关系。年少时激情澎湃,容易感情冲动,在他们心目中,事事皆有可为;而那些饱经沧桑、迭遭变故的老年人,则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看待事物往往是困难多于顺利,挫折大于成功。这样,必然会怀疑许多有待努力、有待探索的东西。
可是,这两句一直为我深信不疑的谚语,在现在的中国,似乎是不确了,起码要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颠倒过来――老年人相信许多假的东西,而年轻人怀疑许多真的东西。只要看看公安部门通报的那些案例,上当受骗最多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之所以老年人上当受骗居多,除了缺乏应有的知识、经验,还和传统观念、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老年人总是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哪里会有人那么丧尽天良!尽管大千世界早已发生千变万化,许多上了岁数的人判断事物的标准往往仍然停留在固有的观念上。
就人生阅历来说,虽然我在老年人中算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早已打下了根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总是觉得,世间毕竟好人居多。我曾拟过一副联语,置诸案侧:“处已何妨真面目,待人常是古肝肠。”古道热肠,输诚相与,是我十分欣赏并一贯坚守的一项做人准则,尽管为此也曾付出过不同程度的代价。比如。我时常接到一些外地陌生人
(估计绝大多数是年轻人)的来信,求我在首日封上、宣纸上、扇面上题词,话说得极为恳切,有的还夹有邮资。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位细心的文友告诉我,从网上看到我题写的首日封和信笺正在被人拍卖。开始不信,待到实际看到了,不禁怅然若失。
现在的年轻人,也再不是过去那般轻信了。许多人竟然达到意想不到的成熟、老练,甚至世故。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在信息泛滥、网络发达、交往频繁的当代,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可以运用自如地对付各种伪装、假冒的事物;他们的双眼
两句德国谚语遭遇的时代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