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4年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作业答案参考小抄.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生产劳动社会生活
2、国学乡学大学小学泮宫
3、儒家墨家
4、有教无类
5、朱熹的《四书集注》“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6、孔子
7、《孟子》《论语》
8、求“放心”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心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0、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特点。学术和教育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民间无学术。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师都是官吏。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政事合一
2、六艺: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4、举一反三: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源出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于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5、明人伦: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其具体内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即后世所称的“五伦”。
6、虚壹而静: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特别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提出了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一心二用;“静”即静心,即不能用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7、兼陈中衡: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防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提出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8、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这篇教育名著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步骤,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
9、豫时孙摩:我》中所提出的教育规律。这一规律包括四条原则,即“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
三、简答题:
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
答:(1)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两者不可偏废。(2)孟子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主张深入地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要盲从。(3)荀子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与孟子的“内求”思路是相反的。
2、简述墨家对教育内容的主张。
答:墨家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其主要品德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和军事知识等技能训练。(3)思维方法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思维方法的教育。
3、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
答: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大的方面:(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4、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选择和采用起决定作用。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有尊严,使人敬服;(2)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3)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4)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2014年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作业答案参考小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绝对好男人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