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进洗白水浒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因为故事里塑造了多个绿林好汉,在民间的影响力甚广,但同时由于它写作上和对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的局限,也常常成为后人诟病的对象。甚至不同时期出版的《水浒传》,内容也有千差万别。它就像一个开放式源代码一样,被后人不断改变着。而这种改变,从民间故事到各种曲艺版本,尤为明显。所以,当《水浒传》被拍成两个版本电视剧,都要对原作整容,但仍无法避免争议。相比之下,出现在曲艺、戏曲作品中的水浒故事,无论如何改编,人们都能欣然接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勇进,一直从事水浒民间曲艺版本研究,他认为,民间曲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水浒传》的缺陷和不足。
三联生活周刊:新版《水浒传》你看了吗?
孙勇进:我看了一部分,关于电视剧的评论也看了一些。现在对这个电视剧批评比较多的,实际上上一版就有,这一版被人诟病得特别多,说它过分地洗白了,就梁山好汉的这种行为来说,就是他们除暴安良的色彩比原著要多得多。原著里有一些和现代文明比较冲突的内容,比如李逵劫法场,两把板斧排头砍去,砍倒一片老百姓,为了让朱仝上山把那个4岁小衙内杀了。这一类内容原来《水浒传》里非常多。
“五四”那一代,包括鲁迅、周作人,他们实际上对《水浒传》是比较反感的。周作人说得很严重,说《水浒传》是“吃人的文学”;鲁迅对李逵也没什么好感。“文革”时毛泽东和鲁迅的说法被印了出来,但是鲁迅对李逵的那些嘲讽文字都是见不到的,因为那时候李逵被定性为“农民起义的代表”。我最早用电脑的时候,是用的智能ABC输入法,我观察到一些现象,就是里头有很多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能不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出现,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里面。比如说《水浒传》,因为当时我输入一些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李逵”、“武松”、“林冲”、“宋江”没有,但是有“方腊”。为什么呢?方腊是坚决的农民起义反抗者,而宋江是个反面形象。像“吴用”、“公孙胜”这些都没有。武松有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武松在民间文化中影响太大了,没有武松就没有山东快书这门艺术。那么李逵这个人地位很高,跟我们这个意识形态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如果看《水浒传》原著,这里有相当多血腥、野蛮的内容。所以这几年,我也看到网络上一些对《水浒传》的评论,而且一些网友也结集成书,很多人对《水浒传》基本是全盘否定的。第一,人们从《水浒传》中读出很多阴暗色彩的东西,这个确实存在。第二,实际上我
1998年写的《漫说水浒》,也是这种思路来写的,从中看出很多负面的东西。这种思路,实际上是从“五四”的那个传统留下来的,你要反思国民性就会从里边看出很多阴暗色彩的东西。这种观点这几年在年轻人一代又比较流行。回头
孙勇进洗白水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