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
《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的庆贺结盟成功的那种欢庆、热烈的场面。
数百年来,“安代”作为艺术活动又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安达”的这种形式。这正是人们喜爱安代舞至今不衰的原因。
安代舞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音乐和舞蹈工作者艰苦的努力和不断地发掘、整理,使安代舞这一古老民间舞蹈形式,既保持原来质朴草原文化的气息,又从原来比较原生态下焕发了新的艺术青春。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原来舞蹈动作和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舞蹈动作,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安代舞的表现力,使之成为既可以作为完整的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又可以择取其中的舞蹈动作,组合成为既可在广场、街道上自娱,又可在联欢晚会舞台表演的舞蹈,成为中华民族舞蹈艺苑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安代舞起源于萨满教。原始的安代舞中不乏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内容。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种宗教色彩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全民健身运动。
特别是在牧区,每到草原的七八月份,天高气爽,艳阳高照,天空一碧如洗,清风徐来的时候,蒙古包之间、花草坪上或小河边都是安代舞场。此时,只要有一人挥起绸巾,面对蓝天绿草翩翩起舞,远近闻讯而来的俊男俏女,甚至白发垂髫也会随之而舞。
马头琴拉起来,歌手唱起来,男如雄鹰奔马满场转,女如紫燕流莺轻歌曼舞。渐渐,人们手拉手舞成几个圆圈,忽地圆圈重新组合,忽而歌声迭起变换舞姿。当夜晚到来,繁星闪烁,篝火熊熊,舞蹈进入狂欢的高潮,人人大汗淋漓,有的踏破了鞋底,舞断了衣衫,歌手也唱哑了嗓子,但尽兴的人们仍不愿散去。
1959年,在库伦旗白音花草原举办过一次安代舞会,方圆数十里,男女老少千人赶到现场,一直跳到东方发白。
1960年,库伦旗在广场举办安代舞活动时,有500人参加表演,气势磅礴,盛况空前。从那时起,库伦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安代艺术之乡”。
从“安代”诞生那天起,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