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敬业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
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实际上,在拿到offer之前,作为“进社考量”,我曾被分配在《解放日报》科教部实习过一个月,专跑高等教育。而在更早之前,从大学到研究生七年间,我分别在杂志社、网站、都市报、通讯社、电视台实习,分别做过带有“实者、文艺新闻记者、专题片编导,而且每次表现都不错。面试时,我应对自如,自信满满,为自己多年的媒体“游击战”感到自豪。
然而,当我第一天坐在解放日报大厦16楼机动部的办公室里,开始翻看剪报本,发现我之前那些所谓的经验和自信,全部幻化为零。“机动部”是一个对记者素质要求非常高的部门,报社同仁喜欢把它描述为“一个每天写长达3800字特稿的部门”,它的内容十分多元,除了自己策划的稿件,更多的是与其它部门合作采写当天的“新闻视点”。其中的记者个个身经百战,无论是过去几年驰骋祖缓但依然细腻详尽的本地新闻,他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广的触角采访,最佳方案写作,体现记者们扎实的功力。
有一次,上海第二天要为80岁以上无劳保老人发放养老金,机动部要与劳保条线的记者合作一篇大特写,由一位资深记者统稿,我和其他几位记者分头采访。当时,我被分配到现场采访静安区的一位老太太,电话采访虹口区的若干个街道居委会干部和无劳保老人。一大早6点多我就出门赶到静安,顺利采访了这位老太太。但是回到报社,开始电话采访,却遇到了麻烦。几位无劳保老人大多年老体衰,根本无法接受我的采访,我常常要请街道干部帮忙代劳。这样的话,新闻的鲜活性就没有了,许多具体细节无法得知。其次,我手头好几个街道居委会干部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他们都忙于工作,不在办公室。电话一直打到晚上
6点,觉得该问的都问了,几乎筋疲力尽,想想算了,赶快把所见所闻写出,交给统稿记者。整晚他都一边等待我们的素材稿一边整理写作,他看完我的稿件,发现街道干部的内容都非常近似。我脱口就为自己辩解:“很多人都找不到,能找到的事迹也非常雷同。”当时他十分和气地对我说:“如果有一个没找到,就该努力找第二个,第二个没找到,就该找第三个,一直到找到为止,每一篇稿子都要尽力而为。”
感悟敬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