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山东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 要:汉画像石是汉代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它作为刻画在祠堂、坟墓、石棺、石阙或帛上的图像,系统地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时空、生死、人鬼、仙妖等观念。山东汉画像石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传达出了人们的信仰风俗和文化内涵。它们的审美观念对现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画像石;山东地区;信仰风俗;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66-01
汉画像石是汉代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它作为汉代刻画在祠堂、坟墓、石棺、石阙或帛上的图像,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具体描绘,被人们看作汉代历史的画卷。汉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其鼎盛期。由于受地域、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画像石及其题材内容既有时代共性,也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山东汉画像石以及它反映出的信仰风俗,其区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而这种区域特征的存在,说明在政治一统、文化趋同的汉代,齐鲁地区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纵观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信仰风俗的刻画尤为突出。
一、祥瑞思想
祥瑞,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 “福应”等。它曾长期被统治者利用,渗透在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中,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工具。在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祥瑞画像:凤、龙、麒麟、九尾狐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连理木、嘉禾、?q荚等。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凤的描写,大致反映了定型的凤凰形象。《说文解字》“鸟部”:“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而画像石上的凤凰形象,是一只有着美丽羽毛、长尾高冠的大鸟,这应是艺术家对于凤凰的简单处理。
《山海经》将五德集于凤凰一身。把它视为天下太平的吉兆。《山海经?南山经》说:“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海内经》也有此类说法:“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凤凰是文献中记载较多的祥瑞之一,也是画像石上常见的祥瑞之物。它的造型也十分多样,滕州市城郊马王村和济南历城区黄台山的衔珠凤鸟,滕州市孔集的群凤形象
汉画像石中山东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