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发掘秘闻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作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满城汉墓的发掘,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40年,但关于那发掘过程中的惊险和神秘,至今仍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确实,在“文革”烽烟正浓中进行如此重大的考古发掘,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即便发掘出珍贵的文物也时刻都有遭受毁灭的危险。不过,发掘被埋藏在坚硬岩石中长达2100多年的这座汉墓,虽然是在非常状态下的一个偶然发现,但它的发掘却非常成功。那么,在那种特别政治气候下,满城汉墓的发掘为何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呢?
国防施工出惊险
1968年5月,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悄悄地开进了河北省满城县,他们将在县城西南一座海拔只有200余米的孤山上执行一项秘密的国防施工任务。
5月23日下午三时,当机电12班的战士们在一个距离山顶30米处朝东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因为这次放炮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崩下来许多碎石头。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战士们决定上前看个究竟。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战士,突然感到双脚还没站稳便失去了支撑,随即身体也随着刚刚崩起的碎土石渣猛然往下沉去,没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整个人便已掉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里。黑咕隆咚的山洞中,伸手不见五指,彻骨的凉气袭人周身,特别是一股十分古怪而强烈的气味扑鼻而来,让人心生胆怯,毛骨悚然。好在这名战士倒也胆大,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稍稍稳了稳心神后,便急忙朝透着微弱光亮的地方爬去。不一会儿,这名战士便看到班长正带领几名战士也爬进了洞里。
当他们打着手电走进洞里之后,才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凌乱而腐朽的木料,以及许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这些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器物。好奇心促使他们顺着洞穴继续往里走去,没想到越往里面空间越大,而且地上散放着大大小小、样式古老而数不清的生活用具。这时,一个老兵说:“我们可能挖到古墓了!”经验丰富的班长应道:“对,这肯定是一座古墓,我们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战士们也随声附和并大声议论着。这时,班长又命令说:“我们必须保护好现场,不能向任何人泄露!”然后,他们选取几件自认为有代表性的器物爬出山洞,随后又将洞口重新封堵,并进行了巧妙的伪装。临离开山洞前,细心的班长还留下两名战士作为隐蔽哨,对洞口实行严密的监控和保护。一切安排停当后,班长才带领战士们返回连队,并立即向上级作了汇报。
班长的这一汇报,引起了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天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情况报告和战士们带回的几件文物,便摆放在了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在战士们带回的四件文物中,除了三件镏金的器物底座外,还有一件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青铜器,这使省领导和省文物部门的专家们感到了这一事情的重大性。因为“中山”指的是中山国,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则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而且两个中山国的属地就在今日河北保定地界。不过,无论是属于哪一个中山国,至少说明这座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无疑将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周总理的特别批示
随即,河北省有关部门一面秘密派出考古专家郑绍宗、孙德海和政府工作人员张天夫、杜荣泉四人前往现场探察,一面向中央有关部门拍发加急电报进行汇报。因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任何的细小疏漏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政治灾难,所以河北省有关领导不能不谨慎行事。
确实,据郑绍宗先生后来回忆说,他们在前往河北满城古墓现场的途中,由于当时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每走一段路就有人拦查,因为他们是乘着军车并在军队的护送下,才得以安全到达满城的。到达满城时已是傍晚时分,郑绍宗等人在暮色苍茫中发现,满城陵山像是一把硕大的太师椅,而古墓就坐落在“太师椅”的环抱之中,它背靠陵山,前倚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正所谓是中国古代帝王最为看重的一块风水宝地。
进入墓洞后,专家们都不由地惊呆了。他们首先走进的是长达30米的南耳室,其中除了摆放几辆战车和供国王乘坐的安车外,还发现有十几具陪葬马匹的骨头,而所有马匹的身上都配有金光闪闪的马具。郑绍宗拾起来仔细看后,惊喜地
满城汉墓发掘秘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