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思路 走出误区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初中化学“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考就糟”的现状,想必不少同学都经历过。笔者根据自身的阅卷经历和命题思考,总结了几种失分因素,并分别举例加以分析,以帮助同学们避开命题陷阱,掌握解题技巧,提高中考得分率。?オ?
一、审题不细心,基础题目也失分??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骤,也是顺利解题的前提。当拿到题目时,要弄清试题“问什么”、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解答“用什么”等。若审题粗枝大叶、答题先入为主,即使知识运用能力强,也会导致失误。 ??
【例1】(2011•达州)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
,铜丝加热变黑 ??
??
【解析】没有审清题干要求,混淆实验结论与实验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正确的,以至于简单的选择也出错。A、B明显错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也可以用铜(鲁教版教材用此方法),细铜丝吸收氧气能变为黑色的固体氧化铜,故C正确;D看似正确,但与题干“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要求不一致。??
【答案】C??
【例2】(2011•怀化)近年来我国猪肉及其制品受“瘦肉精”影响的事件多有报道。“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分子式?┪?C????12H????18OCl????2N????2,下列有关这种“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瘦肉精”是混合物??B.“瘦肉精”由5种元素组成??C.“瘦肉精”含35个原子??D.“瘦肉精”%??
【解析】审题时片面关注“35个原子”这一正确的数字,却忽略了“原子不能直接构成化合物”的要素,因此错选。根据“瘦肉精”化学式(C????12H????18OCl????2N????2),不难判断A、D错,B正确。C好像正确,其实它是一个比较隐蔽的错误,因为
35个原子构成的是“瘦肉精”分子,众多的“瘦肉精”分子才能构成“瘦肉精”这种化合物(原子不能直接构成化合物)。??
【答案】B??
点睛:审题的要求是细致准确、全面深刻、先粗后细;审题的形式是研读图文、筛选信息、记录思路。备考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审题训练;尤其是审题马虎的同学,宁可放慢解题速度(欲速则不达),也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审题形成正确、流畅的解题思路。??
二、解法不优化,偏离答题突破口??
解答中考题(尤其是客观性试题)应注重方法和思路,像守恒法、讨论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方法,如果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柳暗花明、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2011•广安)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0??m??2020
反应后质量(g)2待测3226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丙、丁的质量比为1∶16∶13 ??
??
??
??
【解析】解答此类题,不管四个选项如何设置,也不管是什么题型,都要首先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待测”,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对问题各个击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20+??m??+20+20=??2+“待测”+32+26,解得“待测”=??m??。观察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甲减少了18g,乙的质量不变,丙增加了12g,丁增加了6g,所以甲、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18∶12∶6=3∶2∶1,可见A错。因为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所以乙可能是催化剂;要确定乙一定是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它在反应前后“改变了反应速率”、“化学性质不变”,但从题给信息中无法判定这两点,因此乙可能是催化剂,即B错。利用
理清思路 走出误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