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 八分选帖的特点及原因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篆书自唐后至清初无大发展,基本上将其作为一种图案文字来对待。能解子者便可称工。
【关键词】选帖 篆书
一、明代篆书发展的社会情况
在中国书法史上,篆书自唐后至清初无大发展,基本上将其作为一种图案文字来对待。能解子者便可称工。明朝廷颇重篆书,曾有六书试,来获得识篆能书人才。明中叶篆书大盛,李东阳、乔宇、徐霖相互推许,时有“篆圣”之誉。李东阳以篆书“而自负,以为得书家妙诀。” “点画劲健,笔颓势团,少乏生动。乔宇字希大号白岩,官至吏部尚书,《黼庵遗稿》云:‘篆书几失其传,西涯翁极力振其衰,而复之古,白岩先生实同斯志。’徐霖谓:‘有明以来,乔宇篆法第一,他人莫敢望也。’其师法‘二李’,笔类东阳。徐霖篆书世谓:‘篆书得法于异人,更造阃奥,西涯李相国白岩乔太守时号篆圣,见则以为不及。’实其篆书亦与东阳一路,但颇有清劲之气,大字笔稍弱,小字颇润秀,虽不能突破元人,但可谓善篆者。文徵明、文彭父子亦能篆书,大文书如悬针,略嫌笔单,小文书颇具意趣,而笔法简陋。陈淳擅篆,潇洒而劲,多有随意之笔。”
二、篆书选帖特点及意义
(一)大篆
他选择的大篆帖有李阳冰的《琅琊山新凿泉题》,周穆王书“吉日癸巳”,还有李斯的《峄山碑》和《泰山碑》。
自李斯以来,篆书一直未超越李斯,只有到了唐代的李阳冰才稍有起色。李阳冰的篆书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元代郑杓的《衍极》卷一《至朴篇》中,取古今书家十三人,其中有李阳冰。郑氏推本六书,崇尚篆隶。李阳冰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董?的《广川书跋》卷八,题记《新驿记》云:‘阳冰在唐以篆学名世,自秦相李斯后号能书者,不得伯仲间见也。今世壮碑巨碣,尚多有之,其诣绝处更无蹊辙可索。’又跋《李阳冰篆千字》:‘观阳冰此帖得书法三昧,虽规合矩应,不遁方圆,至其神明合离,殆无蹊径可蹈而循,因知与长史异者,形迹之间也。’”李阳冰传世的篆书作品很多,而丰坊仅仅选择了李阳冰的《琅琊山新凿泉题》,此碑仅见于《童学书程》,不知丰坊何处见得,但是,丰坊云:“少温篆本不古,唯此碑秀逸有神,可以启发初学。”可想像此碑面目。
李阳冰篆法不古,但是史籀书《石鼓文》就颇古了,学过了今篆,就应当学《石鼓文》。此碑享有盛名,《童学书程》也对此碑赞赏不已:“此大篆也。周公制礼作乐,命史籀变仓颉古文为大篆。而成王搜于岐阳,群臣作诗颂德,因书之石鼓,其字体本之古文,而结笔下圆,已类今篆,故学今篆之后,即当学此。周伯琦盖知之。”张怀??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元潘迪也认为
篆书, 八分选帖的特点及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