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产业区域一体化实证研究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要: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其产业一体化进行SWOT分析,研究苏锡常产业一体化中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提出苏锡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一体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苏锡常①同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北翼,是苏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三市既依托上海、服务上海,又相对独立、互惠互利。近几年来,苏锡常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在18%上下,苏锡常具有上佳的投资环境,是国内重要的外资引入地区
,该地区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市场体系、思想观念、人才群体、社会文化环境等。
在发展工业支柱产业中,苏锡常推进现代工业信息化,着力打造了诸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机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及现代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苏州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无锡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的冶金加工特色;常州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特色等,%。地区区域产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一、苏锡常产业发展区域优势
苏锡常地区产业密度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能力强。产业密度是反映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出,即:产业密度=GDP/土地面积,可用来分析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2007年苏锡常三地单位土地产出6 531万元。2007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46 ,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4 256万元。%,单位土地产出高出长三角平均水平2 275万元。从长三角16个城市②单位面积产出比较来看,由于地理位置、土地面积等因素影响产出也各不相同
,上海排名首位,单位面积产出达18 927万元;无锡、苏州达到8 059万元和6 715万元,排名第2、3位,常州单位面积产出4 297万元,紧随南京排第5位。反映出苏锡常地区单位面积的产出能力强,产业密度高。
在某个特定支柱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中所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是支柱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的前提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支柱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概括起来有3种:一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二是由支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三是由支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前者是以地理空间聚集为特征的支柱产业集聚,后两者则是支柱产业链意义上的支柱产业集聚③。苏锡常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度高的比较优势,形成了集中程度较高的支柱产业集聚优势,构成了江苏现代制造产业集中带。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江苏前10位行业中,除饮料制造业在徐州有较高的集中度,化学纤维、仪器仪表、纺织业、家具制造在南通,石油加工在泰州等有一定集中度外,其余行业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及宁镇等苏南地区,尤其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的过程发展十分迅速,仅苏州2005年就有15个行业销售收入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排在第一位。
从配套半径来看,支柱产业配套有省内配套、国内配套和国际配套三种单类及其复合类型,这些类型在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中都有所体现。分析苏锡常产业情况后,发现苏锡常先进制造行业的产业配套半径为复合类型。在省内配套、国内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已与国际接轨,产业配套半径已延伸至欧美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始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配套还是以国外为主。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半径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得益于本地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苏锡常投资的已超过半数。截至2007年底已达232家,其中在苏州投资的有118家,落户无锡、常州的分别有72户和4
苏锡常产业区域一体化实证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