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自然 Q: 《旅游世界》杂志北寒 A :彭大利 Q :彭先生,是何时接触摄影的?在退休之前,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A: 我从 1971 年开始接触摄影。在退休之前, 我一直从事国土法律工作, 并开了一家事务所, 主要涉及土地法、遗产继承、民事诉讼以及私人的法律部分等。 Q :我看您的作品题材很丰富,但主要以生态、风光为主,为何喜欢这样的题材。您在创作此类作品时, 是怎样的心态?举例给大家分享一下。 A: 在摄影上, 我共有 11 个项目同时在拍, 生态摄影, 比如鸟类摄影, 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项目。鸟类摄影是在我较为年轻的时候开始主攻的一个专题, 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拍摄。从“开禁”到现在, 这个专题我已经坚持了 24年。在这 24 年中,有5 年的时间专攻鸟类, 尤其在夏天, 此外, 也有一段时间因为居住环境和办公环境的改变,停滞了一段时间。我十分喜欢拍摄大自然。在台湾, 适合一年四季长期拍摄和经营的题材, 我选定了之后, 会一直坚持去拍。边拍边淘汰, 保留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比如, 我在拍观音山的时候, 先后去了 200 多次, 这是从十五六年前就开始坚持的事情。观音山在台湾不是很起眼,没有太特别的风光,拍摄它就需要对季节、天气和色彩做到准确把握。比如, 什么季节会出怎样的天气, 会有怎样的色彩出来, 都要明白的。为了完成这个专题, 我坚持了近 20 年。再有一个专题就是“水?石”。如“海浪和礁石”,这属于北海岸的风光,我会不定时地去拍。特别是在 10 月份,东北季风强烈的时候,在台湾东北角海岸线上, 海浪会拍打上来, 加上秋高气爽的天气以及强烈的阳光,海浪会呈现成金黄色,非常好看。这应该都属于风光范畴。如今,我们整天处在都市森林中,每日见到的除了高楼就是车流,生活枯燥无味, 压力很大。所以, 我们就需要走出去, 到外面去看看, 同时还要将外面的优美的风景和良好的生态带回来, 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能感染他人。你需要有宽广的胸怀, 去容纳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 它们能带给你感动, 也能带给你启发。这就是一项快乐, 尽管你在拍摄时是很辛苦的。 Q :在您看来,当前两岸摄影界在摄影风气上有哪些差别?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A :说实话,当前台湾摄影师用的相机等器材是赶不上大陆的。前几年, 我参加“国新办”举办的一次百名摄影师看西藏和新疆的活动。在活动中, 我看到很多摄影师用 6×6、 617 或者 8× 10 等大相机, 还有的用数码中画幅相机。这或许跟摄影客观条件有关系, 大陆有大景, 所以就需要大相机,台湾缺少大景,多半用到 120 的相机就差不多了。我也时常用 6 ×6 画幅拍摄, 并且一直坚持着拍胶片。胶片拍摄和数码相机拍摄不一样, 因为你的胶片数量是有限的, 你不可能无限制的去拍摄, 这就要求你有更高的素养, 做到一击必中。此外, 如今胶片摄影在速度上、数量上赶不上数码相机,所以这能培养人“慢摄影”的习惯。 Q :您认为两岸就摄影交流来说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A:在 2001 年前, 两岸摄影界还没有对口交流。 2001 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次打开了两岸摄影界交流的窗口。当时, 我正担任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理事长, 这个协会由郎静山创办, 我是第三任理事长。正好赶上两岸经济、文化等对口交流的时期,中国摄影家协会也给我们发来邀请
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自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