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注定》和《北京爱情故事》叙事结构分析摘要:对任何一部影片来说,其叙事结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设想, 不仅对影片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对于一个导演的创作风格也有最直观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天注定》和《北京爱情故事》两部影片的外部非线性结构分析, 从而对中国现代电影的叙事结构进行积极的探索。关键词:天注定;北京爱情故事;非线性;环形结构一看电影其实就是看故事, 好的电影不仅有好的主题, 而且还要有好的叙事技巧,, 就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结构, 这种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外部结构, 就是我们在观看影片时视觉观察到的故事叙述框架, 而内部结构往往是根据故事内涵所呈现的情感、格调等隐性结构。影视外部结构可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传统影视一般属于线性结构, 这种结构主要采用因果形式, 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以单一时间顺序安排情结的叙述模式。如张艺谋的在《归来》中, 整个故事框架都是前因后果的线性结构,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符合大众的认知规律, 故事叙述链接紧密、逻辑性强, 对某一问题或矛盾可以深人挖掘, 以及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等, 但这种结构也有一定的弊端, 如导演对主题的预先限制, 观众思考余地有限等。而非线性结构, 一般是指在现代电影中运用的与传统电影相悖的结构方法, 它并不严格按照惯常的思维逻辑, 而是采用非时间顺序构建电影情节, 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连接, 之间也没有特定的因果关系, 比如在《公民凯恩》中, 凯恩的生平被与之相关的五个人分别进行讲述,形成五个并列板块,正如有评论者所说,“以情节的因果链作为主轴的传统叙事模式便被打碎, 时间序列也被打散, 故事被分割成若干若断若续的片断,同一事件有时又从不同人的视角给予重述和剖析。”这部影片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形式技巧, 都被认为是世界电影由传统风格转向现代风格的标志性作品。二据以上观点, 我们来审视国内近年来出产的两部均关注现实生活的影片, 一部是 201 3年5月17 号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展出的贾樟柯的《天注定》, 一部是 2014 年情人节推出的陈思成的《北京爱情故事》。两部作品结构上最大特点是一改此前大多电影按部就班的传统叙事, 而采用多片段组接的方法传达电影主题, 这种方法虽不至于创新, 但在长期的传统电影叙事欣赏疲劳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调节。贾樟柯的《天注定》,因为种种的现实因素,没有得到公映的机会。撇开其社会现实因素, 我们只从艺术本身角度来探讨其电影构成所具有的意义。影片讲述了四个小故事,四则故事片段拼成的《天注定》,就像一篇大的新闻汇总, 而其中机缘巧合擦肩而过的几个人却又把发生在四个不同地方的故事巧妙地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比如, 第一个故事中三儿杀人离开后, 与故事二中的大海有一面之缘; 故事二中的煤矿工人三明买票乘车又与三儿在码头相遇; 三儿过年后离家乘车, 在大巴上遇到了前去与小三(故事三中的小玉) 见面的广东小厂主张亚贤; 而张亚贤正是故事四中在广东打工的青年小辉的老板; 小玉最后在大海的家乡找工作, 又使影片场景回归到了最初的形态……四则看似完全独立的故事板块, 经过导演的用心设计, 于毫无关联之外获得了整体生命。而这样的完整不仅仅是故事叙述的连贯, 也在于首尾相应的
电影《天注定》和《北京爱情故事》叙事结构分析.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