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闻细胞”的衰老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萦绕良久,想同新闻界朋友们交流。应当说,经过30年的新闻改革和业务建设,今天的编辑记者对新闻的理解非同昔比,新闻意识登上全新台阶。但有些媒体同仁在娱乐化、市场化和炒作潮的冲击下,对新闻和媒体的认识剑走偏锋,违反常规的麻木和对规律的不屑一顾,令人吃惊。
新闻人最基本的职能是抓新闻,抓社会问题,抓思想亮点,截取重要事件的瞬间,用最贴切的形式表现社会变动。我把这种意识称做“新闻细胞”。有了这种细胞,记者就能深刻洞察生活,发现有意义的事件,给受众一则难忘的报道。但有的编辑记者、以至总编和频道老总,却在青春旺盛期突显“新闻细胞”的老化,对新闻“玩忽职守”。
新闻是媒体的“主菜”,媒体常因严肃而重大的新闻引起受众的景仰,公信力由此树立起来。新闻报道昼夜不息,时时推出最新事件让受众跟踪世界的变化,相当多受众把了解新闻当作每天的精神“美餐”。近年来一些媒体却令人懵懂,新闻时常成了“小菜”和“配角”。有的大报,竟然在第一版登出“明星逸闻”,想把新闻娱乐化打拼出“顶尖产品”。有的电视新闻频道播出歌舞曲艺、历史故事和非新闻性谈话节目,一天往往占去几个时段。现在一个省台都有十几套节目,既有专门的文艺频道,又有教育、知识和生活频道,新闻频道为什么不播新闻,却去“染指”其他频道内容?编辑们也许认为,新闻的阅读率、收视率不高,所以才搞些“饶有兴趣”的材料以飨受众,实则是把新闻受众赶跑了。
许多不像新闻的“新闻”,也能把受众赶跑。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如果消息中夹杂着空洞的口号,新闻也就憔悴、干枯了。我常把《参考消息》与国内报刊反映相同事件的报道比较,发现严重的“新闻注水”现象,许多大话、空话僵硬地冒充新闻元素。某些报道特别是国内新闻充斥一些外加的“道理”,事实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些道理以惯用的套话讲了几十年,今天仍在新闻中一再现身。
新闻成为报刊的主菜,是指那些具有重要新闻价值、深刻表现事实真相的报道。一些报刊没有读者,特别是政治新闻引不起读者兴趣,主要是可读性微弱,缺少让人感兴趣的新闻元素。新闻没有新鲜的事实,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得不到完整陈述,事实朦朦胧胧淹没在大道理中,读者一进入导语就开始扫兴。受众最愿意读新闻,特别是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和社会新闻。记者不去采集这类新闻,或采集回来不把事实拿给大家看,只是一味地空谈“领导高度重视”,受众就不再买账了。
毫无疑问,郑重的媒体是一座思想灯塔,党报和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报刊与频道,总是承担引领社会思潮的使命。但也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事实,提出明确的观点,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大城市,有若干家或一家媒体,让人
警惕“新闻细胞”的衰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