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花缘》中的商人形象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 要: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前半部分主要写岭南士人唐敖及久惯飘洋、深谙经商之道的商人林之洋、舵工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作者用海外经商串起了故事情节,书中描写了经商前的准备、具体的经商活动以及作者理想的经商国度。商人不惧风浪去海外贸易,支撑他们冒险的动力便是丰厚的利润,逐利是他们的目标。然而,小说的作者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读书人,虽然处于商品经济萌芽的时代,对经商的观念也有所转变,但是“重义轻利”的观念依然影响着他,作者总是希望商人能不那么唯利是图,自觉地把货物价格放在一个理想的价位中。书中种种经商描写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以及对现实社会中商人的期望。
关键词:《镜花缘》 商人 海外
自古以来重义轻利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倡导,传统讲求崇本抑末,本业是农业耕作,要大力发展;商业是末流,要加以贬抑。“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而且受到种种限制,如被征收高额赋税,其子孙限制参加科举等。因此古人也往往以经商为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考虑经商。文人作品中一般也很少有对商人的描述,即使有,形象也往往不佳。
而这一现象,到明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明代的商品经济长足发展,孕育了“好货”、“求利”的思想。工商业的发展使商人的地位有了改变,以“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为代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鲜活、复杂的商人形象,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凌 初在“二拍”中肯定商人在创业时的冒险精神和创造财富时的刻苦努力。书中崇商的例证也有不少,如“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写到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常言”:“一品官,二品客。”“二拍”的《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儒》也对商人做了充分的肯定,说“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商人在很多作品中不再以丑恶的嘴脸出现,而是作为正面的主人公。
这种情况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前半部分主要写岭南士人唐敖及久惯飘洋、深谙经商之道的商人林之洋、舵工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作者用海外经商串起了故事情节。当然,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一方面,随着清代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对商业及商人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宣布开海贸易:“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①雍正皇帝也重视保护商人利益:“无论满洲,绿旗兵弁,倘有需索商民者,即指名提参治罪。”②《大清律例》中还专门设置《课程》《钱债》《市廛》这几个门类来规范当时的商业活动,而且清政府为照顾商人子弟科举入仕,特设商籍,规定了专门学额
论《镜花缘》中的商人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