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装饰的艺术风格探析
,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民国初期,虽有不断的战事动荡,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本土文化的极大转变,保守思想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意识逐渐取代。西风顺势东渐,欧美文化各家新学说、新思想相互撞击:新古典主义对西方古典样式与结构的复兴;现代装饰美学思潮,以强调突出曲线和有机形态等自然主义特征的新艺术运动;崇尚现代简约美学与工业文明价值的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发展成熟的现代主义艺术如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百花争鸣,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东西文化的极大碰撞与交汇。此外,现代建筑材料及构造技术的革新成为民国时期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为更加复杂的装饰形态提供了必要条件。民国建筑装饰艺术正是诞生和盛行于这个时代。
,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理念浓缩折衷主义是西方
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思潮,结合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路数,其设计方式为任意模仿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或多种设计风格,作出一定的改观,形成更加独特的样式。此类设计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成为建筑设计师们竞相采用的手法。民国建筑装饰艺术中的折衷主义手法是将东西方艺术史上出现的多种装饰构件与样式独立出来后,交叉重叠使用的一种技法。从民国建筑较为集中的南京、北京、广州等城市来看,或是以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构图与中国历史建筑装饰特征交叉融合,或是以中国式建筑布局形制与西方古典主义或新艺术运动装饰要素并用。吕彦直在1926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建筑群,其建筑风格在突破东方古典建筑形制的同时,细部装饰较多使用了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作出简化、抽象后的造型样式,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古典建筑韵味。建筑群以入口处的牌坊为起点,陵门、碑亭、祭堂前广场、祭堂、墓室被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均由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筑成。主体建筑祭堂为覆盖蓝色琉璃瓦的重檐歇山顶,屋脊的脊兽、鸱吻等被简化为拐子龙纹纯装饰性构件。整段白色花岗岩墙身简洁肃穆,建筑外立面又为典型的西方古典式三段券柱式构图。柱端与额枋相连,额枋下施雀替,均以浮雕形式雕刻卷草纹样,柱间开三座拱券门,卷脸石上雕刻为装饰性宝相花浮雕。这些样式集中凸显了对于东西历史装饰形态的综合使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也是东西方装饰风格折衷式作品。陵园主体建筑群坊按中国传统布局将正门牌楼、墓道、默池、龙柱、自由钟墓亭以及纪功坊置于一条中轴线上。正门牌楼借鉴西方凯旋门三段式拱门结构,并最大程度简化了其繁琐的雕刻装饰而尽显庄严。自由钟墓亭仿西方巴洛克时期风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悬钟形亭顶,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四周以立柱支撑,中为碑碣。纪功坊采用西式三段式设计,以花岗岩砌筑,坊开一大二小共三个门洞贯穿前后,大门入口设有西式门楼,以古罗马爱奥尼式双柱承托石额与山花,西式山花装饰则被雕刻有祥云宝瓶、宝相花等东方传统纹样所取代。坊后设一座崇山形叠石台,自由女神像、希腊花环圆柱与镂空雕刻的青龙华表、中式石狮、香炉共同装饰其间,中西混搭。由建筑师杨廷宝于1930年设计建造的北京交通银行也是折衷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它是西方古典主义、近代摩登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样式的折衷。这栋建筑立面构图采用的是西方古典主义三段式,借鉴了帕拉第奥的著名作品圆厅别墅门廊的爱奥尼式立柱比例,而整体体积感的表现却是摩登装饰艺术风格。杨廷宝在西方样式中又交叉
民国装饰的艺术风格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