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放射性元素: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
☼核辐射: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放射性: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放出α、β、γ射线的现象。
(P174)
☼放射性污染:由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污染。(P174)
第1页/共22页
(P178)
☼天然放射源(辐射源):
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
☼人工放射源(辐射源):
※ 原子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
※ 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 医疗放射性物质;
※ 科研排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等。
☼其它放射源(辐射源):
第2页/共22页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的基本量
1、 放射源强度(A):(p185)
单位时间内放射线原子核所发生的核衰变的数目。Bq(贝可)
2、照射量(X): (p185) 表示γ射线或X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程度大小的辐射量。库仑/千克(C/kg)
3、吸收剂量(D) (p186):
单位质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 Gy (戈瑞)
4、剂量当量(H) (p186):辐射对人体造成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发生概率,辐射防护上采用剂量当量进行表示。Sv(希沃特)
第3页/共22页
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补充)
是指人类使用产生电磁辐射的器具而泄漏的电磁能量流传到室内外空间中,其量超出环境本底值,且其性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综合影响引起周围受辐射影响人群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生态环境受到损害。
第4页/共22页
电磁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补充)
1、主动防护与治理,即抑制电磁辐射源,包括所有的电子设备及电子系,具体做法:设备的合理设计;加强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审查与管理;做好模拟预测和危害分析等工作。
2、被动防护与治理,即从被辐射方着手进行防护,具体做法:采用调频、编码等方法防治与干扰;对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进行屏蔽保护。
第5页/共22页
辐射效应有关概念(p188~189)
1、危害度:
指某个组织或器官接受单位剂量照射后引起的第i种有害效应的概率。10-2/Sv.
表 几种对辐射敏感器官的危险度
器官或组织
危险度(10-2/Sv)
器官或组织
危险度(10-2/Sv)
性腺
40
甲状腺
5
乳腺
25
骨
5
红骨髓
20
其余五个组织的总和
50
肺
20
总计
165
第6页/共22页
放射性防护标准(P193)
自然环境中的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物质构成的辐射称为天然放射性本底,它是判定环境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基准。为防止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辐射损伤,保护环境,各国都制订了放射性防护标准。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居民每年限制剂量当量(见表8-5)。
第7页/共22页
表8-5 工作人员、居民年最大容许剂量当量
第8页/共22页
放射性监测的检测器(P195)
核辐射剂量的监测需要用核辐射探测仪器。是基于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如电离、光、电或热等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探测器有电离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等。
第9页/共22页
第10页/共22页
放射性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