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柏坡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我参加了省直工委组织的红色巡访活动,前往新中国的摇篮――西柏坡上了一次特殊的党课。
七天时间,七千里路,七个地方,不能忘却的故事,铭记历史的物品,鲜活生动的图片,感人至深的文字,让那段厚重的令人神往的历史被骤然激活。一路下来,既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震撼,也有思想的共鸣、精神的鼓舞,实现了由感知西柏坡、感受西柏坡到感悟西柏坡的升华。
西柏坡,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抗日战争时期,曾荣获“抗日模范村”的称号。1947年5月,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进攻的前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朱德等率领中央工委入驻西柏坡。1948
年5月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正是这不到两年时间的西柏坡时期,不仅是党中央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时期,也是我们党完成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革命走向建设的三个重要转变的历史时期。1973年,当周恩来与人谈起西柏坡的历史地位时,他深情地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人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新生中国孕育地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土地问题一直与军事斗争联系紧密,为农民分土地、打击地主,是鼓励农民阶级支持和参加革命的重要政策之一。土地制度改革是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保证革命战争胜利最基本的条件。
1947年4月17日,西柏坡村恶石沟西岸的空地上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会场。旧地基上搭起了一个布棚算作主席台,参加会议的代表以石块为凳,膝盖做桌。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会议比这个简陋会场传出的消息更让中国的农民振奋。这次会议就是著名的全国土地会议,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拉开了。依靠和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加革命,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动群众,首要的是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的开展使广大农民第一次当上了土地的主人,农民高兴地称“土地回家了”。在西柏坡纪念馆土地会议展厅,我看到了一封来自哈尔滨靠山屯的信,内容写在两张十六开的信纸上,信封上写有“毛主席亲收”字样,毛笔竖写的小楷字体工整而娟秀。信纸已经发黄,但字里行间涌动的真情,依然深深吸引了我。
“毛主席啊!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眼看到冬天了,你那里很冷吧?给你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哈尔滨市顾乡
走进西柏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