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一片净土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智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在“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下,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已经不再是一堂纯净的语文课了,而成了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唱歌、跳舞、游戏、比赛、多媒体展示,应有尽有,上课气氛倒是热烈,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堂上学到多少语文课应该学到的东西?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已园”,语文课堂需要净化。
语文教学在渐渐失去其“语文味”,那么是什么促成了现在这样尴尬的状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缺乏明确认识,盲目追求“素质教育”。
2010年12月15日,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武汉教育学会承办的“全国中小学语文本体教学展示报告会”上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应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二、“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好似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有失偏颇。如讲《猫》,讲成了一堂小猫常识课;讲《看云识天气》,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讲《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讲成了哲学课等等。
三、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握认为要区别看待,语文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滥用多媒体必然会造成语文课本身“语文味”的缺失。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要还语文课堂其本来面目,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近年来大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诸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审美教育,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发展智力等等,这些任务无疑都是应该完成的,但是,这些任务也是学校中其他各科都要承担的。小学语文到底要完成什么任务,一位老师说,就是要让你的学生能写一手端正、规范甚至是漂亮的字;能写出语句通畅、用语得体、表达清楚的文字;能用普通话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的文章读后能抓住中心。
二、以“文本”为中心,紧贴“文本”地面走。
新课标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
还语文课堂一片净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