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关 1 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 平时训练有素, 实力雄厚, 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 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 赛场失误" 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 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 战绩累累", 卓然出众, 众星捧月, 造成一种心理定势: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 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 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 心理包袱过重, 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 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 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如何走出" 詹森效应" 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 赛场" 的目的, 克服恐惧感, 赛场并不可怕, 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 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贪求成功, 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 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只要树立自信心, 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2 迟延满足效应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 4 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 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 20 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 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 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 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 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 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抑制冲动, 抵制诱惑, 延迟满足,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3 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 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 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 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 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4 安泰效应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 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 便诱使他离开地面, 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 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 xxxxx 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 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6 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 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 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 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 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举例说明: 一、有效利用在宿舍楼的后面, 停放着一部烂汽车, 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 7 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 众孩童蹦得越欢, 见者无奈。这天, 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 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 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 皆说:“不蹦了, 不蹦了, 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 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二、反例小刚大
在意——心理学相关例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