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虎山没有忘记.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青虎山没有忘记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在大学里,读王小波作品已经蔚然成风。
  然而,在青虎山,在青虎山人的记忆里,王小波依然还是当年那个一口标准北京腔的、黑瘦的高个子知青;至于读王小波,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遥远的事情。
  青虎山,这个胶东丘陵褶皱里的小山村,如今正因为有了王小波故居,而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慕名而来的各色人物让青虎山人应接不暇。
  青虎山人面对前来拜访的人们很是有些疑惑不解:他们记忆里的那个寡言好读书的年轻人,如今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成名天下?王小波故居的铭牌鲜亮耀眼,也让这些朴实的农家人很有些不适应。
  一位村妇就这样问一个慕名来访的文学爱好者:“这几天,村里来了许多的外地人,他们张口都是找王小波的故居,难道王小波真的那么有名?王小波能有多有名?跟大衣哥那样么?”
  大衣哥朱之文因为他来自于黄土地,自然比较接地气,故而在农村家喻户晓。可王小波作为一名思想者,尤其是一名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思想者,却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他作为一名学者似乎和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距离。其实,即使是在学术界,对王小波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个过程,王小波也恰恰是在他去世几年后才名声大作,让大家刮目相看。
  然而这并不妨碍青虎山人热情地接纳王小波,更不妨碍王小波以他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农村,观察他生活了两年的青虎山!
  王小波和青虎山的缘分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
  1971年二三月间,作为在云南插队的知青返回北京的王小波,因落户无望而被母亲送回娘家牟平水道公社青虎山村。其时还不到20岁的体弱多病的王小波,便在青虎山下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历程。
  青虎山人对待这个游子展示了宽厚与慈爱。当年的老书记亲自接他回村,并把他安排在刚刚结婚的弟弟的家里,由新媳妇照顾他和一家人的日常饮食。乡亲的热情让王小波在寂寥孤独的插队生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然而,他感受更多的,却是农村生活的那份难耐的苦楚!
  王小波记忆里这样描述他的老家生活:“在所有的任务里,最繁重的是要往地里送粪,一车粪有300多斤到400斤的样子,而地往往在比村子高出二三百米的地方……推了两天,我从城里带来的两双布鞋的后跟就豁开了,而且小腿上的肌肉总在一刻不停的震颤之中。后来我只好很丢脸地接受了一点照顾,和一些身体不好的人一道在平地上干活。”
  青虎山人知道?@个北京来的年轻后生受不了这样的体力劳动,让他去果园里拔拔草,浇浇地,或者去村里架电线。这还不够,过了几个月后,老书记借着王小波读书多的由头,让他在村里当了民办教师。
  在青虎山,王小波对中国农村生活做的反思是深刻而独到的:“过去驴干的事如今是人在干,小车不倒只管推,只是人顶上了毛驴的位置。他感到山东农民蔑视痛苦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但这样一来,他们过的日子也就完全不像人的生活。如果活着就是为了受罪,那为什么要活着?”
  这样的描述,倒是让我猛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我的老家正是毗邻牟平的栖霞,号称胶东屋脊,恰是与青虎山相似的丘陵山地。我还记得,我家的一块地正是在一座大山的山顶。我曾经和父亲在这地里耕作,一阵大风刮来,居然刮得我倒在地里,一时间黄土飞扬,好不沮丧!上山是没有路的,但是父亲总能推着小推车把粪肥送上山顶。一次帮父亲去收玉米,推着空空的

青虎山没有忘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