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后结构性存款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资管新规发布之后,银行保本理财业务走进了历史,许多银行通过保本理财稳定客户、吸纳低成本负债的业务模式受到极大挑战。而正是这一背景下,结构性存款越来越引起市场的注意。从数据上来看,,%,一季度增量已达到去年全年水平。%%。目前,业界都在议论结构性存款能否接过保本理财的担子,继续后者使命,相信监管部门关于结构性存款的管理规定也在制定出台过程之中,结构性存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创新,将迎来发展的分水岭。 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发展现状
按照一般的通行做法,结构性存款产品募集资金以后,将会把部分资金投资于存款获得稳定收益,另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或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信用、指数及其他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从而获得增强收益。但是,目前很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普遍偏离了产品的内在本质,有的甚至出现合规问题。
结构性存款产品管理难度大,部分银行不满足产品运营条件。一方面,与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比较,结构性存款起购金额更低(一般为5万元),且不存在利率上浮限制,银行可以自主定价来吸纳资金,因此是资管新规下替代保本理财产品的绝佳选择工具。与传统的存款和大额存单相比,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核心交易结构是
“存款+挂钩金融衍生工具”,与传统存款相比,设计及保留结构性存款头寸需要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发行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求高,要求具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目前,部分银行并没有相应的衍生品交易资格,从而导致一些中小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并未与衍生品挂钩,名不符实。另外,结构性存款通常挂钩的金融衍生工具众多,且大多是高杠杆、高波动、高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无论从投前还是投后管理方面很多银行均无相应能力与之匹配。目前,部分无衍生品交易牌照的中小型银行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委托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型银行等外部机构进行衍生品端的投资,虽然这解决了运营合规性问题,有助于减轻该业务的风险,但也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关联性风险增加,容易导致市场风险的跨界限传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结构性存款市场混乱,假结构性存款产品泛滥。由于结构性存款的运作相对复杂,现实中部分银行借助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以实现高息揽储目的。假结构性存款主要表现为衍生品端的期权触发概率很小甚至为零,产品总体收益率基本固定,类似于保刚兑的固定收益产品。国内主流结构性存款大多将本金投资于定期存款,将所有或部分利息收益投向几乎难以行权的深度价外期权。而结构性存款更像市场风险有限的高收益存款产品。究其原因,这与结构性存款的投资者群体有一定关系。目前,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客户与购买普通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客户基本上为同一群体,这类客户对于投资收益率的波动非常敏感,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当然换个角度来看,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在于对冲理财资金外流压力。为了响应投资者风险收益的需求,防止客户流失,银行被迫在结构性存款设计上弱化衍生品端价格波动对产品收益的影响,借以保证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些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实质为保本金、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产品,这
资管新规后结构性存款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