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弑师行为的犯罪心理分析.doc.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弑师行为的犯罪心理分析[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攻击行为人际冲突[论文摘要] 人际冲突是诱发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师生间的特殊关系客观上会制造一些人际冲突。当伴随着挫折、愤怒与不良归因等背景时,当暴力被作为冲突解决的方式被提取时,如果缺乏自制、感恩、良知与理性等犯罪免疫因素,弑师行为将可能变为现实。重构学生认知世界,消解人际冲突都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让学生习得合适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对于防范此类事件是最具直接意义的。为何学生不顾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恩,而采取残忍、冷漠、极端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怨恨呢?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但本文不想囿于“犯罪人中心”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精神分析,而是将其放入到“犯罪人与受害人的关系体”之中考察学生的犯罪心理。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认知是行为的基础,情景是行为发生的工作“场”;依据刑法学原理,犯罪系犯罪人有意识并可控制的危害社会行为。所以,可从认知——情景——行为这一脉络对学生的弑师行为进行探究。一、学生的认知世界:冲突解决方案的搜索在弑师现象中,应当承认,师生存在冲突是产生上述悲剧的诱因。姑且不论上述事件是源于角色之间的冲突,还是个案中的人际冲突抑或心理冲突,总之是有冲突存在的。在智育压倒一切的主流文化里,我们的学生有否学会处理冲突的技巧呢?我们教师有无教会学生面对冲突时该如何处理呢?为何学生对老师的生命采取了极端的攻击行为呢?(一)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学习得来的,除了有些人身上本能性的攻击性行为外。正如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所言: “人的攻击性行为是经由学习而获得,强化和模仿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班杜拉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他把儿童分批带入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玩一些玩具,在大人旁边有一个大木槌和一个假人。第一批的儿童看到大人是叫喊着并用木槌打击着假人;第二批的儿童看到的仅仅是大人悄悄地在玩玩具。然后把所有的儿童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儿童喜欢的玩具的屋子里,告诉他们这些游戏是留给其他人玩的。通过这样故意激起儿童的挫折感。之后,将这些儿童带到第三个屋子,屋子有一些玩具,包括假人。结果第一批的儿童比第二批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在当今影视传媒暴力镜头几乎泛滥的今天,攻击榜样的获取可谓轻而易举,攻击行为的习得可谓是“润物细无声”,所有生活在这一影视文化的背景下,客观上都已经学会用暴力了解决冲突。 Dodge 在评定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机制时,着重强调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遵循一系列认知、信息加工步骤的。通常,先是对刺激情境编码,然后是形成一个心理表征,随之将与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特征带到意识层,再以道德标准和/或与反应相关的期望结果对其他的可能反应进行评价,最后是选择反应。他指出,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例如攻击性青少年都表现出不正常的心理表征模式,他们常常错误地偏向于假设别人有敌意,敌意归因导致攻击性反应。他认为,早期经验造成特定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加工方法的形成。特定形式的适应不良机能与早期经验的差异以及相关的信息加工方式相联系。因此,不同形式的适应不良行为可以用早期信息加工步骤的差异加以理解:早期经验(体罚、攻击的榜样)——知识结构(敌意世界图式、攻击反应积贮)——社会信息加工(对敌意线索的

关于弑师行为的犯罪心理分析.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ly85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