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渑池会”的背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渑池会”的背后
  不少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时,多乐道于“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对 “渑池会”则因其简约(叙写仅401字)而略过。笔者以为,司马迁对“渑池会”的叙写,其实是精心处理、匠心独运的。如果以全景视角观之,我们也许能见微知著,从中体味到“史记笔法”的精妙。
  
  一
  
  “渑池会”发生在公元前279年。这次会盟是在怎样背景下进行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曰:“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在此,司马迁似乎想告诉世人,这次会盟是赵国战败后由秦国提出的“城下之盟”。这里太史公精心构建了一个赵国君臣相谋的场景:赵王去还是不去?去,秦国一向以诈与力而制诸侯: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取魏主将来会而扣留,结果魏失主将大败;公元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公元前298年,秦国约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楚王赴约,结果被秦国以重兵扣压,最后囚死于秦……如此看来,赵王赴会必将是凶多吉少。不去,则正中秦国下怀,“示赵弱且怯也”,在道义上首先理亏于秦。在这两难抉择中,赵王最终还是选择了去。“王行,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国大将廉颇“盛设兵以待秦”――选择的背后是赵国做好了充分的政治、军事准备。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让我们再次仔细审视那段历史。
  渑池会盟的前几年(即公元前279年之前),可谓是战国史上风云变幻之期。公元前284年,秦国主谋合纵伐齐,齐国破败,标志着齐秦抗衡时代的结束。秦国失去对手之后,位居七雄之首;而北方赵国,经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此时已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①。
  公元前283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②秦怕东方各国合纵攻秦于是退兵。其后,秦国展开外交攻势,先与楚相约和好,接着又拉拢韩魏连横,孤立赵国。赵外交斗争失利后,对附秦的魏国大张挞伐,而秦国则乘机派大将白起三次攻入赵国西境,攻拔蔺、祈和光狼等城③。在接下来的四年对抗中,秦国占上风,但赵之国力尚属完好,要想决出胜负,就必须诉诸于主力决战。而就在此时,形势又有了重大变化。
  首先是赵国后院起火(燕赵本为盟友):齐人经过五年苦战,奇迹般地转变了战局。齐将田单于公元前
279年(与“渑池会”同年)以火牛阵打垮了燕军主力,一直把燕军驱回黄河以北,“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④。面对齐军的席卷之势,燕人几失招架之功,赵国也惊恐万分,急欲与秦妥协,回身对付复兴的齐国。而秦国此时情况亦不妙。饱受秦军重压30多年的南方大国楚国,乘秦赵胶着之际,在公元前279年派大将庄 率军向秦反攻,很快夺回黔中郡,并乘胜追入秦属巴郡,后转兵南下,企图从南翼包抄秦军。⑤在后院起火的形势下,秦也无心再与赵国相争,共同的需要使秦赵两国坐到了一起。
  据上所述,“渑池会盟”并非是我们过去简单理解的“城下之盟”。然而,司马迁却并未于文中详加交代,却以“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一笔带过。这是无心而为?还是有意为之?仔细读来,耐人寻味。
  
  二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终于会于渑池。
  《史记?赵世家》载:“二十年,王

“渑池会”的背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