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鉴赏宝典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课堂互动探究艺术特色鉴赏写作素材积累第十四课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唐诗宋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