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一枝笔 一枝笔和一个大国.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21年一枝笔_一枝笔和一个大国一枝笔_一枝笔和一个大国
毛笔起于北方,汉时盛于中原,后南下安徽泾县安营扎寨,称宣笔,因一路辛劳,宣笔于唐时得了名。湖州却静如处子地恭候着,怀里揣着魏晋的毛笔,饮誉隋唐仍不见张罗,到了宋代才战战兢兢地被召进宫,被诏天下。
  中国的毛笔,到了湖州浮华了起来,不过,笔墨江南也好,笔墨华夏也罢,湖州笔还真有浮华的资本。
  湖笔的这种丰厚,绝非缘于一个文化传奇,从一个庞大的、久远的布局去考虑,该是一个精神处境。
  毛笔文化根植于中华沃土,生长了数千年,它的胴体早被抚摩个精光透亮。独特的中国方块字,如同温馨的风景,握笔人从中得到沐浴,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汉字如同月照千秋,“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宁静的港湾,恒久地停靠着一艘文化的船舶,不论毛笔之外的天地多么宽广,自我的精髓是一直捍卫着的,尽管这古风翩然的承袭是极难的。
  茫茫大地上有过太多的圆目怒睁的时代,人类只有在战场上低头徘徊以后,才思索文明,才摒弃荒凉,才回到书斋,才操起笔墨,尸体无法换取道义,报复无从面对结果,能在人类的心灵腾出空间,腾出地盘的,还须依靠笔这个桥梁。
  借助文化的力量监督或规范君主及其政府的行为,已成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维护笔录的权威,就是捍卫国家。所以,执笔书史的文化人,常有凛然不可冒犯的正气。孔子删定春秋,乱臣贼子及昏君无不恐惧;司马迁直书无隐,汉室不敢窜易一字,乃“史载笔”。
  文房四谱记,后魏世宗常请廷尉游肇笔下留情,游肇不答应,说:陛下自己留心,毋让臣人曲笔。故有的君主见写起居录的官员就发怵。三国时魏明帝见殿中侍御史头上簪着白笔站在一旁,便烦,一个叫辛毗的老臣告诫皇上,此官专门统计陛下不遵古法之事。中国古代专门有监督君主及政府的制度,可惜自宋代以后,这种监督机制被取消了。
  古代中国,笔杆子于民族的兴衰,和枪杆子有相同的作用。五代史载,史弘肇认为,郭威出镇魏州,带枢密使这个军职便可,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用哉?”三司使王章反驳说:“无毛锥子,军赋何以集乎?”史弘肇立即便无话可说。毛锥子即对笔的贬称。
  今注中说:“腰带剑,笔于冠,示君子有文武之备也。”说这种礼饰为权力或身份的标志。南齐永明年间,宫廷跳舞的人笔于冠巾,武帝见了,说笔执笏是为受言记事而用,是朝服的装饰,是庄重,歌舞人着此饰太不敬重了,即令人去掉舞人头上的笔。
  文化人的理性使命,连同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横溢的才华和郁愤不得志,全部在那一杆毛笔上汩汩流淌,传世的檄文,慷慨的遗恨,须经一杆秃笔,运作起历史的震颤。清军兵临城下,史可法明知打不过人家,她还是做了一回硬汉,写了答多尔衮,请来书法高手,写毕,送出,和扬州共存亡。史可法历经瞬间的扬眉吐气以后,永久地反思这保卫扬州之战的历史价值。中国文人只有紧握这杆毛笔,才扬眉吐气,才注目天窍,才勇于面对卓越,勇于阅尽天涯路。
  让毛笔走上圣坛,是笔之本身所始料不及的,毛笔使古今的中国文人唤醒潜能的时候,又取得自尊,于是毛笔不时地为朝廷装点门面。汉官仪记,朝廷每个月赐给尚书令、丞、郎赤管大笔一双。东宫旧事记,晋朝拜皇太子时,赐给“漆笔”四十枚,铜博山笔床一副。漆笔,为红色,以赤心监国。文士写出好文章的,朝廷也赐笔以示奖励。司马相如为天子赋游猎之事,武帝大悦,诏令尚书给笔札。献帝令苟悦作汉纪三十篇

2021年一枝笔 一枝笔和一个大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