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戏台古代乡村戏台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一弯冷月照在村中破旧的古戏台上。 “哐嚓哐嚓哐嚓……”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鼓乐声,全部的戏剧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了,嘈嘈杂杂的小戏台演了一出又一出,戏台下的人一个个如痴如醉……
这就是农耕时代最为盛行的娱乐方法:看戏。
在电影、电视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乡村里关键的娱乐方法就是唱戏。搭台唱戏,是乡村的盛大节日,消息传开来,方圆十多里地的人是全部要赶来的。戏台上吊着一盏汽灯,照耀得如同白昼。
开台锣鼓一响,把人的魂全部给勾走了,立刻撇下家务活,赶忙来看戏。戏台下人山人海,男男女女,挤挤挨挨,汇聚着旺盛的人气,形成了一个热烈的气氛。
在我的故乡曾盛行一个地方小戏,整个戏班只有七八个人,以小生、小旦、小丑为舞台人物,称为“三角班”。小小戏班“一套锣鼓两把琴,草帽折扇和短裙”,艺大家挑着这点“家当”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活跃在乡土民间。“三角班”所到之处,就在那里燃起了一片激情。那些滑稽幽默的爱情小戏很逗人,最易点燃爱情的欲火。男女之事,风月情浓,以至“女人看了三角班,不把房门关;男人看了三角班,不把扁担担”,因此在民国时曾遭禁演。不过,愉快是天赋人权,又有谁能挡得住大家追求愉快、追求美的愿望呢?戏班照样在乡间演出,愉悦着那里的大家。
戏班里的艺人多是当地人。部分有才华的乡间知识分子,邀多个能歌善舞的男女,置一套锣鼓家什,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带上道具,就可外出演出了。剧目多是乡下人喜闻乐见的传统小戏,如:补背褡、秧麦、卖花线、三伢伢助棉花等。若是有必须,也能够自己编部分小节目。比如人家做寿,请了戏班去,就得暂时现编,撰一点祝赞寿星的吉祥词,让大家乐呵呵的,快乐快乐才是。艺大家大全部活泼俏皮,很有说唱的才能。有一年,水西的一个戏班在水东的塔檐下演出,因招待很差,伙食不好,戏班的人就琢磨着嘲弄一番。当晚,戏场里挤满了男女老少,就等候开演。左等右等,总不见动静,大家心情就有点烦躁。过了一会儿,台上跳出来两个小丑,怪模怪样地演出了一阵,开始了一场对白。
高个儿说:“水东塔檐下。”
矮个儿接着说:“九姓十八家。”
高个儿又说:“早上吃芋头。”
矮个说:“晚上吃北瓜。”
两人做了个夸张的动作,一齐说:“没油没盐,叉几叉!”说罢,哈哈大笑。
台下的人一听,知道是在调侃村里招待不好,恼羞成怒,多个年轻人高喊要打人。这时候,“咚咚咚……”开始锣鼓响起来,大幕拉开了,立即开演了。于是大家纷纷劝说:“别闹,别闹,要看戏了!”说着,演出就开始了。
一个唱红了的明星是戏班的生命线。生意好不好,明星效应很主要,观念往往就是冲着某个名角而来。演员的演技好,情感充足地投入,就能抓住观众。演员当然更要扮相好,尤其是小旦和小生。世间什么最美?人最美;世间什么好看?人最好看。俗话说“七分人相三分戏”,说是看戏,实际上是观赏人。那个花容月貌娇媚可爱的小旦踩着碎步,婷婷娉娉出了台,闹哄哄的台下就马上静下来。一双左右顾盼
2021年乡村的戏台古代乡村戏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