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鸣凤三种凤鸣》
【摘 要】以巴金小说《家》为原型,“鸣凤”先后三次被改编为不同的舞蹈作品并成功上演。它们都是由造诣深厚的舞蹈大师所作,在当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也都曾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获得最高殊荣。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或许从中可以折射出一些关于中国舞蹈悲剧精神的现象。
【关键词】悲剧舞蹈;鸣凤;鸣凤之死;凤悲鸣;中国舞蹈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78-02
以巴金小说《家》为原型,“鸣凤”先后三次被改编为不同的舞蹈作品并成功上演。刘世英导演的舞剧《鸣凤之死》、何川导演的双人舞作品《鸣凤》和王舸导演的群舞作品《凤悲鸣》。这三部作品都是由造诣深厚的舞蹈大师所作,在当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也都曾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获得最高殊荣。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或许从中可以折射出一些关于中国舞蹈悲剧精神的现象。
一、悲剧舞剧与文学作品的异同
《家》是一部现实主义悲剧的文学力作。小说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倾轧、斗争的描写,揭示了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畸形时代必然走向崩塌的历史必然。那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悲剧,看似是命运的悲剧,其实它们是由历史悲剧所掌控的。这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新生活的巨大进程最初注定要失败,而过渡阶段便注定是一个悲剧地带。因此,生活在“高家”的每个人,都注定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进程中,只是展现出的是不同的命运悲剧罢了。
舞剧《鸣凤之死》是上世纪80年代,由刘世英导演根据《家》的情节改编、创作而成。1986年,在日本第三届国际舞蹈大赛中获得了――“皇冠金奖”。贾作光曾说:《鸣》剧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民族民间舞从反映客观世界进入了反映主观世界划时代的开始。它是四川的,也是全国舞蹈艺术事业划时代的里程碑。《鸣》从文学作品中,选取了“鸣凤”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运用了七个篇章,“狭笼、梦魔、高墙、梅林、生离、死夜、火祭”,刻画了“鸣凤”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舞剧的情节发展结构,忠实了文学作品的人物心理及情感发展过程。它用艺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还原了一个从书本中走出来的、真实可感的“鸣凤”形象。这在当时,突破了舞台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拓展了80年代中国舞蹈反映生活的领域范围。然而,读过《家》的人都知道,“鸣凤”只是深受封建旧势力所压迫的受害者之一。在小说的女性形象中,还有瑞珏、梅表姐、琴儿和许慧如等;此外,在社会洪流中挣扎的还有觉慧、觉新、觉民、剑如。如果我们尊重了舞剧对于主人公形象的设置,更不如说尊重了“宿命论”的思想。选择了背弃文学作品中,真正与命运抗争的典型形象代表,从而进入了一个旨在表达悲剧精神的宿命与无奈的误区。
虽然《鸣》剧已完成了它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历史使命,是那个时代经典的舞剧作品,是舞蹈教课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但它的遗憾之处便是题目中“死”字的表达。“鸣凤身披一面红巾从‘湖中’走向台上的觉慧。觉慧将她举至高空,剧终”。这虽是唯一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表达。但这个托举是托起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还是引起了对其所要传递信息的匪夷呢?
“鸣凤”的“死”如何才能更具舞蹈视觉化,更具艺术想像力与说服力?《鸣》剧留下的遗憾,却为之后的编导带
《三位鸣凤三种凤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