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变奏曲
让我们牢记,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上帝,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对于提高中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把握“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对于企业自然是一件有害的事情。
“上帝”无礼
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应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而很多企业以“顾客是上帝”为由要求企业员工迎合甚至满足顾客所有的要求则未必妥当。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如一位酒店服务生在推门送客时,不慎碰到一位顾客的胳膊,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上海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名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都是有借无还……面对这样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
还有一个更为可笑的例子是,在“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指导下,湘南某酒店餐饮部的女经理竟然总结出一套“发嗲服务法”授之于麾下的服务小姐。该女经理训示服务小姐要尽量用眉目和身体语言来招徕挽留顾客,要“零距离”接近顾客,甚至发生身体接触,并要求做事、说话都要肉麻,用“发嗲”招呼顾客,越肉麻客人会越喜欢。试想一下,如果这也算是“顾客是上帝”的话,是不是中国所有的酒店都应该再“改进改进”,以满足“上帝”更多需求,招揽更多顾客。
抢夺“上帝”
“顾客是上帝”这看似至高无上的营销理念如今似乎将要崩溃了。因为,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其获得利润的本质,每一个企业都在试图“抢夺上帝”和“征服上帝”。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的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者”、“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显然,在这五种竞争力量当中,“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品的生产”与企业竞争的直接结果显然就是“抢夺企业顾客(上帝)”;而“购买者讨价还价”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竞争者”或“替代品”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和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因此“顾客压价”实际上间接地转化成了企业与“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企业一旦面临顾客的压价,要么屈服于这种压价,要么将顾客拱手送给自己的竞争者,从而“失去顾客”。表面上看,大部分“供应者”并不直接抢夺企业的顾客。他们只是凭借于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优势,通过提高企业投入的“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质量价值”的能力,从而影响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例如大型的纺织布料供应商相对于小型的分散的服装厂商来说,这种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就十分明显。或者,某供应商的产品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而市场上无法得到这种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企业的“转换成本”相对高于从供应商那里获得的利益,此时的“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尤其突出。
事实上,这种“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同样转化成了与“现有
“上帝”变奏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