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
4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在祖国西北地区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随后不久,中国第一枚核导弹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了浩瀚无垠的太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在军事博物馆的藏品陈列中,保留着众多“两弹一星”留下的历史足印:中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1号”,第一枚可携载核弹头的“东风2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还有第一颗原子弹爆心纪念碑,研制原子弹、氢弹使用的手摇式计算机……
这一件件珍贵实物,每天都向成千上万的观众诉说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这里,让我们讲述这台手摇式计算机和它的主人邓稼先的故事。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回到祖国后,他抵达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1958年,他最早一批投入了原子弹研制的行列。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担当起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的重任。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就是“龙头”。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领导的理论部要用数学手段模拟原子弹爆炸。可是,他们拥有的主要运算工具,就是这种每秒运算10次到几百次的手摇式计算机。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的数据,邓稼先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4台手摇式计算机夜以继日地工作。
从黎明到深夜,理论部办公楼灯火通明,计算稿纸装了几十麻袋,堆满了整整一房间。邓稼先与年轻人一同攻关,反复讨论计算结果,终于摸清了原子弹内爆过程的物理规律,迈出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在原子弹研制史上,这是一件大事,被称为“九次运算”,这台手摇式计算机就是历史的见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赞叹:“九次运算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1963年初,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刚刚39岁的邓稼先,在这份具有历史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著名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写道:“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蘑菇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
在全国人民为原子弹试验成功欢腾的时候,邓稼先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老人,也兴奋地与老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一起议论:“咱们中国能自己造出原子弹来,不知谁有这么大本事?”知道内情的严济慈哈哈大笑:“去问问你的女婿吧!”
这毫不奇怪。
“两弹一星”元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