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亦精彩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去审视文本个性解读、细读与学生语文意识培养的微妙关系。
一、于无意处生妙悟――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维与情感的符号,我们关注文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意义,即把握文字的表达内容,品昧字的内涵;声音,即领悟文字的节奏,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教学要从意义与声音两方面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关注文本意义的同时,还要去关注文本的声音,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一个“哼”字意味长,鼻子说话有文章
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托德的刻薄、势利,他引导学生抓住看似毫无实在意义的“哼”字做文章,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哼”字,然后问学生这个“哼”字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学生几番研读后,顿悟这个“哼”字是从鼻子里发出来的,教师因势利导:用鼻子说话,给你什么感受々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托德的那副尖酸刻薄的嘴脸。谁能说鼻子不能说话呢?谁又能说这个“哼”字没有意义呢’
【案例2】两个“我们”情谊真,欲语还休用意深
笔者执教《穷人》时也在无意之处“大做文章”,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本文结尾写到渔夫得知邻居西蒙去世后,经过几番思想斗争,对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般的解读都会聚焦在这个“熬”字上,让学生体会他的决定是多么不易。而笔者认为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两个“我们”也有意味,这个词不仅仅是夫妻俩的人称代词,更是体现他们夫妻连心的称谓,而第二个“我们”可以让读者读出当时的渔夫还在暗示妻子,希望得到妻子的支持和理解,两个“我们”恰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渔夫从犹豫到坚定的思想变化过程。这样的语言才是真实的,才是特定情境下人物应该有的语言。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是有情有境的,“无意背后意无限”,因此在语言品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一些显性的、易感的语言,又要关注一些隐性的语言,在看似“无意”的背后去发现语言的表达规律,去解读人物;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总结,这也是一种语文意识――语言的敏锐性、语言的审美情趣。
二、于无理处悟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反思意识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新批评”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寻找缝隙,对我们细读文本也是有启发的。有些文本,我们可以去寻找它的自相矛盾之处,或者寻找文本跟我们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也能有所发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一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要去细细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请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
【案例3】解读“数落”之用心,道是无情却有情
《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当读到“母亲因
“无中生有”亦精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