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助研新政一地鸡毛?-一地鸡毛.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助研新政一地鸡毛?:一地鸡毛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这个制度把原来的一个潜规则变得公开了。导师出了钱,硕士打工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我想包伟民教授不是为个人,她是从整个人文学科建设的角度考虑发了这个公告,她期望经过这种方法引发学校重视。”浙江大学汉字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沈松勤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她的印象中,哈佛大学也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哈佛专门为导师设置了一笔科研经费,分配给各个导师,再由导师分配给她带的硕士,用于培养硕士。她据此认为:“学生的助研经费应该是学校给学生,而不应该叫导师个人拿给学生。”
  一个细节是,在浙大这个方案中,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导师所交纳的助学基金数额远小于理工科等其它两类学科的导师。浙江大学一名理工科教授认为,校方已考虑到了不一样学科的差异。
  尽管如此,相关助研经费的方案仍招致人文学科教授们的强烈反弹。
  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系主任叶航认为这个改革从她所在的经济学科而言是“比较适当的”:“以前硕士招生最多的是工科,有些老师一个人带五六十个硕士、博士,多的甚至快要100个,因为工科有很多企业委托的项目需要人手,原来的招生制度完全是‘大锅饭’,老师招得越多国家贴钱越多。现在的改革会抑制庞大的硕士数量。”
  但该校人文学院多名教授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文学院历来就没有滥招硕士的问题,导师们所带硕士的数量并不大。
  浙江大学为了扶植部分学科,设置了扶持基金,要求导师无需为招收的第一名硕士缴费。人文学院副院长沈坚问:“问题是,我们文科的导师是不是每人只带一名硕士就够了?学校到底要限制谁的招生数量?”
  在社会学系教授冯钢看来,扶植基金将原来仅存的优势全部打破,以前学生能够有对优异导师的选择,但现在学生没得选择,比如说有5个学生、5个导师,可能有3个学生全部冲着一个导师而来,但因为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不用付钱,5个导师就会平摊,每人一个学生。
  部分类似的担忧还包含,将导师交费制度化后,招来的硕士会不会变成导师的廉价劳动力?经济学院教授叶航说,在原来的体制下,学生为导师打工,导师就是“老板”,这个问题终究没有放到桌面上来,“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这个制度把原来的一个潜规则变得公开了。导师出了钱,硕士打工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23岁的2021届经济学院“直博生”陈子墨化名告诉记者,学校有关助研经费的新政,对学生而言是个“利好政策”,即使距离9月份开学还有一段时间,但陈子墨已经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她猜测自己每个月大约能拿到1200元,相比2021级师兄每个月的34

2021年助研新政一地鸡毛?-一地鸡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