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羽“义释曹操”的功能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羽“义释曹操”的功能性
  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片断。《三国演义》是这样叙述这一情节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1]学术界在解读《三国演义》,或者品赏关云长的审美特质时,常常都要论及这一情节。袁世硕先生说:“我们自然不能从刘备集团的立场上来责备关羽,但是这种以个人的恩怨为准则来处理政治大事的做法,却完全不值得肯定。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由此看到,关羽的‘重义’品质,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即所谓‘重然诺,感恩遇,报知己’。”[2]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亚敏也说:“我国的关羽也是此种类型,他的一举一动都与‘义勇’连在一起,无论是为保护二位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华容道上放曹操,都体现了‘义勇’二字。”[3]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情节,其实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败北之后,经华容古道逃回许昌,这是事实。据《三国志
?魏书》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4]如果说《三录还显得粗略,那么,《山阳公载记》就相当具体了:“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5]这一记录已经说得相当明白:刘备在华容道上并没有埋伏兵力,只是等到曹操从华容小道逃走之后,才匆匆赶到这里到处寻找,但曹操的人马却已经跑得无影无踪。这一文献也并没有提及关云长“义释曹操”的事情。如果说《山阳公载记》尚不能足以证实“义释曹操”的真伪性,那么,《三国志?蜀书》中的《关羽传》就比较有说服力了。《关羽传》云:“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6]陈寿在这里也没有谈及关羽“放走曹操”的事实。上述文字至少可以说明,关羽放走曹操的事实,到目前为止尚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罗贯中居然将这一不具有历史真实性的情节堂而皇之地注入了《三国演义》的叙述之中。不仅如此,关羽“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在进入文本的叙事程序之后,还对整个文本的叙述起到了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文本的叙述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功能”,与普洛普所说的“功能”有所不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将俄国民间故事归纳和划分为31种功能。究其实质,普洛普所说的31种功能,是指民间故事中的31种母题结构,或者说是31种叙事单位和叙事序列。而本文所说的“功能性”,则是指某一叙事序列在叙事文本中对叙述进程所具有的调节和

关羽“义释曹操”的功能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