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阿Q阿Q
其实,“阿Q精神”并非中国专利,外国也有“阿Q精神”。 美国:电话诉苦 有位名叫约翰的公民,深夜接到一个不相识女人的电话,那女人对她说,她丈夫有了外遇,不体贴她,常常整夜不归,她感到很苦恼。约翰问:“你为何不和她离婚?”那女人回复:“我舍不得离开她,期望她能回心转意。”“那你为何跟我说?我又不认识你。”“我就是要让不认识的人听我倾诉苦衷,熟人听了反而会惹麻烦,说完了我心里就舒坦了。”
所以,多年美国兴起了“诉苦电话”,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感情的地方。
俄国:推广阿Q
俄国作家契诃夫不仅自己有“阿Q精神”,而且极力将她的“阿Q精神”灌输给读者。
契诃夫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生活是美好的的文章,其“腔调”和阿Q的“儿子打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这段文字:“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该快乐,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快乐,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这类推。好友,照着我的劝说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细读并回味以上文字,我们便会感到契诃夫的这套“理论”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
法国:陪话女郎
在法国,有一门新兴职业,叫做“陪话女郎”,也是“阿Q精神”在国外的派生物。顾名思义,陪话女郎即专门陪你说话,你心中不论有什么“苦水”,尽管往她身上“倾泻”,她会笑。陪话女郎还能为你排忧解难,说些好听的话给你解闷,一切为了用户身心健康。她们的酬劳是以小时计费,你另给小费她们也愿意收下。法国的孤独老人,和“有闲阶层”的贵夫人之类,就喜爱找“陪话女郎”聊天,前者寻求慰藉,后者意在发泄。她们倾谈心中的苦闷,痛诉人生的不幸。陪话女郎一边认真聆听顾主的“投诉”,一边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说部分对方爱听的语言,直到顾主心满意足这才离去
2021年各国阿Q阿Q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