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悖论的超越生命悖论
摘要:在冯至十四行集中,出于对生命真诚而深刻的体验,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对孤独和死亡进行沉思的文本,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相。本文经过对诗人为我们提供的众多生命意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力争揭示其背后的生命悖论意识,并由此探讨人类生命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生命悖论;悲剧性体验;生命意象
诗人冯至在诗集序言中说:“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很多人共同的遭遇,通常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关连的,对于每件事物我全部写出一首诗……”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的热切观照,诗人在文本的世界里塑造了很多生命的意象,总体来说共有五种系列。
第一系列能够概括为非生物的生命意象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说到“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这显然是一个形体巨大并能带来强烈心理冲击的意象。不过,“彗星”、“狂风”、即使强烈,却是短暂的,这种原来不含有生命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已经成为了生命的象征,生命不就是短暂而且是一次性的吗?
第二系列能够概括为植物的生命意象
植物是大自然的孩子,在诗人笔下似乎也是我们的同类。在第二首和第三首全部相关于树的描述,一个是“秋日的树木”,一个是“秋风里萧萧的玉树”。不论是“把树叶和些过退的花朵/全部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还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它们全部将“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而诗人“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由此我们能够体验到生命就是不停地“脱落”,这就是诗人对生命的一个悲剧性体验。
和能够“脱落”的树相比,小草就没和那么幸运了,它实在是太渺小了,只能够“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第4首。不过我们看到诗人笔下,即使它的名称全部不为人所知,它只是生长在偏僻的角落里,默默地自生自灭,不过诗人却要向它祈祷,为何呢?就因为她能够在看似“渺小的生活”里拥有“高贵和雪白”的品格。可能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渺小是无法选择和无从躲避的,不过高尚却是能够达成的。
第三系列能够概括为动物的生命意象
在十四行集中的动物全部是很小的,这也正象征了生命的渺小和短暂,毕竟和自然界和植物相比,动物的生命大全部是愈加渺小和短暂的。
诗人带着“一个旧日的梦想”躲避着眼前人世的纷杂,却“想依附着鹏鸟翱翔/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在这里鸟成为被依附的对象,成为实现梦想的载体,不过它能够做到吗?最终的结果是“现在那旧梦却化作/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第8首。在诗人笔下,鸟的自由翱翔的意义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的生命体验,这种个性的生命意象意味着空洞的理想是靠不住的,生命本身的悖论不是由抽象的翱翔能够处理的。
第四系列能够概括为人的生命意象
在十四行集中,诗人不但描写了一般的村童、女妇,还写到了很多伟人。如“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第6首,这无疑是人世间最一般的生命,而她们却表现着诗人对人生无常、短暂的悲剧性体验,这种一般的人的生命意象是渺小的,是悲剧性的,不过也正因为它的一般和普遍性存在,才愈加深了人的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不论“在荒村里忍受饥肠”却“为了人间壮美的沦
2021年对生命悖论的超越生命悖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