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突破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窘境摘要: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经常会碰到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屡教不会、随学随忘,记忆巩固率和理解率特别低, 这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在以能力立意为指导的考试中的得分。本文从现象分析入手,剖析其原因,并通过有意义学习、双重编码理论的指导, 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及其应用实践研究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突围策略。中国论文网/view- 关键词: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概念教学一、概述 1. 概念。“从逻辑学上讲, 概念( concept )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1] 。 2. 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 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 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2] 。 3.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从考试角度看, 每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均是学生面对的最大挑战;从学生角度看,单纯记忆的多,真正理解内化的少,迁移应用能力弱;从教师角度看, 精讲精练, 重复训练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一是现行教材为专题体例, 有些概念被人为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 对形成完整概念造成困扰;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属于机械学习, 被动重复, 同时由于学习时间与进度的推进, 众多历史概念由于学习时间间隔偏长, 大多超过“遗忘曲线”的高效记忆区而被煮成“夹生饭”, 甚至产生为数不少的相异构想, 严重影响历史学习认知。三是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单向传输的方式将历史概念灌输给学生,与学生原有认知难以形成有效链接,缺失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相关策略。面对割裂破碎的教材, 用传统单向传输与背书记忆的方式教学, 难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导致知识记忆与迁移应用的脱离, 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让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和形成正确的理解是高中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二、理论基础 1. 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时, 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忆双重编码假说认为, 长时记忆包括两种明显不同的编码系统: 一种是言语性质的, 它负责表征和储存识记项目的抽象的语义信息; 另一种则是表象性质的,它表征和储存事物的外表信息。基于对以上认知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笔者认为上世纪英国教育学者东尼?博赞提出的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人大脑的思维模式也许因此而被看做是一个庞大的、分枝联想机器――一台超级生物电脑, 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这个结构反映了构成大脑物理结构的神经元网络”[4] 。这种无限放射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它还强调运用色彩、图形、符号、代码等视觉形象工具进行思维联想与记忆编码,对保持长时记忆效果很好。三、应用策略针对以上问题与认识, 笔者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注: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笔者将思维导图的形式从放射性发散泛化为运用图形、色彩、符号、文字等认知元素搭建符合历史学科内在逻辑的可视化工具) 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 在课堂实践中总结以
巧用思维导图突破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窘境.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