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岁月平常生活出悠远岁月
以下简称苗:聂老师,您好。首先,很快乐也很荣幸给您做这期访谈。我知道,您的父辈是中医,而您却并没有根据传统思想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写作,请谈谈您是怎样走上这条路的?
以下简称聂:谢谢苗梅玲女史的访谈。在古城湘潭,我的父亲曾一直供职于中药、中医界,退休后因病于1984年逝世。现在我已是六十有五的人了。她生前确实期望多个儿女中有些人再杏林悬壶,但一个全部没有。我的四弟聂鑫汉曾进入中药行业,尔后又因文学创作调到湘潭市文联去了。我是长子,父亲自小传教过我很多中药、中医知识,同时又在古典文学和学习书法上对我严加课读,她的原意是让我未来有机会去作一个儒医。她和好友们相聚饮酒闲谈,也喜爱把我带在身边,她们的举止言谈,让我得到人生的启示和生活视野的开拓。但我没有爱好子承父业,反而因她的启蒙,让我对读课外书籍和文学创作发生了浓厚爱好。中课时代我在湘潭日报发表散文时,她读过以后没有一句表彰的话,她说:“古人云,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未来你还是学医吧。”到初中毕业时,恰好株洲木材厂到湘潭来招工,我瞒着父母去报名和参与考试,直到录用了我才告诉她们,时为1965年秋。因为在那个年代,文学要反应的是工农兵的火热生活,因此我进了工厂。在我简单的行李里,我将平日读过的唐诗、宋词、新诗集还有几本短篇小说集带上了。父亲极难过,但又无可奈何。到工厂上班多个月后,我写了一篇有关祖父的纪实散文,刊于株洲日报。接着,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之因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首先源于父亲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和我由不自觉而变成自觉的爱好和兴趣所致。
苗:您最初是以诗歌创作成名,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算是少年作家,以后诗歌在全省乃至全得曾读过何立伟先生写得有关您的一篇印象记,其中有这么一段让我记忆犹新:“有一则好友间流传的段子形容她诗歌产量之高,是这么讲的:有甲乙两人聊天,甲说,聂鑫森的诗歌遍地全部是,你随遍翻开任何一本文学杂志,上头必有她的诗作。乙不信,于是甲和她打赌,找来一大叠文学刊物,随便翻开一本,果有聂诗。再翻,再有。一直翻到最终一本,最终发觉诗歌栏目里这一回没有聂鑫森三个字,乙于是得意,说,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吧?甲不服,把那最终一本杂志又细细看了一回,呼道:这一期没有,不过你看下期预告,不是明明白白有聂鑫森的诗吗?”然而,就在此时,您却转型开始写小说了,为何要转型呢,由诗歌转向小说,毕竟是不一样的文体,您在创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您是怎样突破的呢?
聂:何立伟老友的话,是鞭策和激励,当然有夸张的成份。但那些年我确实发表了数量不少的新诗,以后结集的就有地面和地底的开拓她们脖子上挂着钥匙。但在读诗、写诗的同时,我还读过不少的小说,也写过部分小说,只是没有拿出去发表。正式发表小说已是1981年,1983年始就专意写作和发表小说了,诗歌则写在练习本上,极少拿出去发表。其原因是我对古城湘潭的前世今生,经过读书、采访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对父亲及她周围好友的生存情况十分熟谙,那些发生在新旧时代的小说别有系人心处;另外我工作的株洲是一个全国有名的工业重镇,我积累了不少工矿生活的素材,全部为写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我的小说阅读中,对部分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尤感爱好,比如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白先勇、契诃夫、梅里美、蒲宁、
2021年平常岁月平常生活出悠远岁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