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 习惯于失去.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21年_习惯于失去_习惯于失去
①通常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轻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因此,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因此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赔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好像是由一系列的取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需涂抹掉的笔误。总而言之,不论失去是一个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原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停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止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比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平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最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愿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轻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以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全部有布施一说。照我的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一直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以后不伦不类的演变不认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个太消极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人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须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能够主动进取,不过,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愈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多种滋味,其中也包含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部分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终注定要无可救药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何还要看重得和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全部能够拿她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认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以为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对一生中不停地得而复失,习认为常,可能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收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周自选集)
  阅读训练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最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

2021年 习惯于失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