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文学批评家 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史识.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21年文学批评家_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史识文学批评家_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史识
李长之1910―1978,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读哲学系,同时参与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1934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今后进入文学批评界。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一书,奠定了她批评家的地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在中央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并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和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馆编审。抗战胜利后随编译馆由重庆北碚迁南京,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加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这时她关键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主要的著作有批评精神、迎中国的文艺复兴、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苦雾集一名文学研究中之科学精神、梦雨集一名文艺批评和文艺教育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1951年因为发表了武训传和武训画传一文,遭受批判,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后其批评活动基础停止。
  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她精通德文和英文,能阅读法文、俄文、日文原著,早年不但醉心于德国学术和文化的介绍评论,而且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所以其文学批评方法有着中西结合、通汇古今的特点。另外,她的勤奋多才在现现代文化史上也是少见的,从她不足二十岁在北大读书开始,到她50年代被打成右派,三十多年中她除了写有几百篇论文外,还出版了二十余种专著,她批评过代表中国古代文化最高成就的孔子、屈原、司马迁、杜甫、王羲之等人,和几乎全部现现代著名作家。她出版有诗集夜宴、星的歌颂,也翻译过歌德的歌德童话、康德的判定力批判、玛尔霍兹的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但她在文学批评上的成就和地位更令人瞩目,她一生也是以批评家自居的。对于这一点,温儒敏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和于天池的批评家李长之等论著全部有深入的论述。
  在李长之数量众多的批评著作中,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是其古典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力作。现代学者多把它看作是含有传记批评色彩的专著,所采取的关键批评方法就是将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其作品相联络,注意抓住其本质特征及其进展过程给予全方面的批评。笔者想强调的是,她在论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正确和敏锐,和敢说敢为、独立自信的气概,显示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总体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和其对“史识”的认识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完成于1946年,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问世已近60年了,能够说是一本老书。但不论史学界还是文学界,一提起这本书,大家全部会想起它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充满激情的表述。它为何有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对此,学者多从李长之先生表述上的富有文采和激情加以评价,但我想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和李长之先生表现在书中的史识有很大的关系的。
  和先前或同时代的史记研究著作相比,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明确提出了从“史识”出发进行撰述的宗旨。李长之先生认为,当初在大学里开的“史记研究”的课,只讲版本,讲训诂,讲甲说乙说,而自己不说,甚而有的人只以点点“句读”为事,充其量不过讲讲“义法”,如此而已。所以,作者在自序中提出:
  我认为,史料不可贵,可贵是在史料中所看出的意义,所以,历史不该只在求广,而且在求深!
  在以后的叙述中,李长之先生还尤其在第七章列出一节讨论司马迁的史识,并在很多地方指出其“史识”之所在:
  司马迁之难能可贵,并不只在她的博学,而尤在她的判定、抉择、判定、烛照到大处的眼光和能力。――这就是所谓识。就是凭这种识,使她统驭了上下古今,使她展开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业,使我们后人俯首帖耳在她的气魄和胸襟之下。学问到了这个地步,已近于一个艺术,因为它已经操纵在己,没法传给他人,也没法为人所仿效了!
  一个历史家之可贵,并不在史料之多,而在对史料之了解,并能看出它的意义。……司马迁之可贵,乃在她的“识”。因为她的“识”,于是她能对平凡的史料,而掘发出了意义。
  读书多不难,难在读书要有了解。即以司马迁之论孔子,论老子,论屈原,她是太会读书了。这就又靠她的识了。
  在李长之先生看来,司马迁的史记使历史著作成为一个艺术,靠的并不是堆砌史料,而是抉择、判别史料的史识,而这些烛照大处的眼光和能力又必需经过读书来培养。她所说的读书不是钻进故纸堆的“死读”,而是要不停磨练了解史料、判别史料的能力,促进自己的史识不停提升。这些认识最终形成她对“良史”之才、学、识、德的了解:
  一个人的“学”诚然主要,然而真正本钱还是在“识”,刘知几说良史一定要有才学识,章学诚

2021年文学批评家 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史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3-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