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
[提纲]
序论
本论
鲁迅的经历和思想简介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分析
明显的自况者
《端午节》
《在酒楼上》
《孤独者》
《故乡》
可信任的主人公
《幸福的家庭》、《伤逝》和《离婚》
其他作品
结论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
冯玖君 答辩号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巨城中学 邮编
[摘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⑴鲁迅的一部分小说,以绍兴社会的一角为背景,将个人经历和情感作为素材,表达了鲁迅一段时期苦闷的心情,抒发了他极其个人化的“鬼气”,道出了他不愿直说的一些隐情。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他用文学改造国人运命的深入思考。这些作品,分散分布于《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当中。既包括《端午节》、《在酒楼上》、《孤独者》、《故乡》等明显表达作者当时心情的作品,也包括《幸福的家庭》、《伤逝》、《离婚》等影射鲁迅及其家庭境况的作品。本文即从这个侧面出发,研究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行为。
[关键词]: 自喻者 鬼气 自况者
[正文]
序论
细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呐喊》、《彷徨》两集中的几篇作品,笔者发现在许多作品中的形象身上,都投射着鲁迅本人的影子——从经历到思想情感中都有,笔者称之为“自喻者”形象。正如与鲁迅同时期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先生所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⑵本文即从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与他本人的联系。
本论
鲁迅的经历和思想简介
一个人的行为是和他的经历思想密不可分的。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与本文有关的鲁迅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鲁迅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儿童的心灵摧残。同时,他看到农民终生受着各种压迫,便萌发了为农民歌唱的思想。由于家庭中祖父因受贿而被捕下狱,继而父亲又得了肺病,鲁迅有四年多时间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看尽了世人的白眼,心中留下了孤独者的深深烙印。
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学堂读书期间,鲁迅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却广泛接触了包括赫胥黎著、严复译的《天演论》在内的大量书籍,思想得到了不断丰富。在日本的七八年间,鲁迅两次移地。先是以为发展医学可以救国,便入籍仙台医学门学校。但霉菌学课间的
“电影事件”又让鲁迅深感医学的无用,身体再健壮还不是只能充当社会的看客。所以,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确立了“改良人生”“立人”的文学创作人生目标。
1909年回国后,鲁迅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现实生活的不断碰壁,使他感到无比沮丧和寂寞,认为唯有黑暗和虚无为实有。同时,鲁迅心底也始终怀有希望,因而在作品中渗透着一种,“绝望反抗”的精神。他写信对朋友说:“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却不能。”⑶他还提出了“中间物”⑷和“铁屋子”思想,⑸让自己去充当“改革文章的不三不四的作者”⑹他在绝望中提出希望,作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新文化启蒙者,一个喊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的思想先躯者。
谈到经历,不能不说鲁迅的几次回乡省亲。因为在许多作品中,鲁迅都谈到故乡及其乡人。据《鲁迅全集》⑺中记载,在鲁迅离开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到南京教育部任佥事职之后,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共回绍兴四次,其中1912年4月为安顿家事,1913年6月上旬至8月上旬,以及1916年12月至次年1月为两次省亲,191

鲁迅小说中的自喻者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sqcpza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