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暗之烙印_十三岁的烙印暗之烙印_十三岁的烙印
摘要:林海音的父亲早逝,不仅改变了林海音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林海音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触摸;烙印;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6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21)1-0026-02
弗洛依德说孩子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自己的异性双亲,遵照这一思绪考察林海音的散文创作,把弗氏的理念应用到林海音的研究中,直接看到的是对她影响甚深的十三岁那年父亲的去 世。在这个事件上,我们能够看到“权威”的坍毁;看到童年所留下伤痕最深的一刀。在这个伤痛的事件中,林海音能够快速成长,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成长为“林先生”,父亲的教导起到至关主要的作用。正如柯林伍德所指出的,“心灵为自己制造的一个幻象,而包含着 区域划分知识地图也是一个虚构,因为从根本而言,多种知识形式全部是同一的,全部是精神对自我的认识”1。因此林海音快速的成长起来,抛弃自己的爱好兴趣,成为一个 新闻人材,到台湾后又为生活压力所迫,成为台湾文坛标志性的人物――林先生。
林海音的父亲死于1930年,而距离林海音最喜爱的叔叔的死刚刚两年。就是这一事件,给林海音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开始走上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当小说刚开始 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在阳光下的飞尘中蒙着被跟奶妈撒娇的小皮猴,可是当父亲逝世小说嘎然而止时,她已经负担起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不堪承受的成人的责任:照料寡母和不解人 事的弟妹。在那些久远泛黄的人物和小说中,浮泛而起的是一颗愚顽懵懂的童心开始懂事,慢慢走向成熟的历程。”2
她笔下的散文,回想北京的很多,再加上她有意地写了部分副刊散文,数目相当可观,正如她所说,绝对不止我们在大陆现在所能看到的数量。而回想北平,不得不回想童年,回想 童年,就不得不回想父亲。这是林海音自己所明确意识到的,也是她主动追求的,因为父亲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父亲逝世后,林海音担当了原来应由长子负担的责任,一个主要原因是母亲的柔弱,让她不得不更加快的成熟,打破常规的中学――大学――工作的成长步骤,也不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 ,充足发展自己的兴趣了。她要追求一个“短、平、快”的学习、就业模式,这就是考取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36年她进了世界日报,负责教育、文化版。
这时她不过18岁,她父亲逝世六年,她已经开始挣钱养家了。
在读新闻专科之前,她曾经有过演戏的兴趣,她也演了部分戏,而且在部分杂志上露了脸,于是就有了招考中的有惊无险的风波,差一点被成舍我拒之门外。从这里能够看出林海音舍 弃了自己兴趣,是蕴含着遗憾和伤感的。她以后还专门写了几篇相关演剧者的文章,尤其是白杨,落入满天霞――白杨传。这不但是因为她和白杨是春明女中时的同学,还因为白 杨十一岁进入影剧界,十三岁进入中国施行剧团,“不论台风、舞台语、表情,皆能入戏,我那时不是她的同学,而是她的观众了”,而白杨在这个穷剧团中也自得其乐,而且还有发 展,“白杨这时已经有自己的理想,便在一个合适的机会离开团又去演电影了。这时白杨虽才十五六岁,却已是个全国著名的明星了”。假如你仔细阅读,还能从中读到林海音对自己的 遭遇的深深叹息。
父亲的逝世,使她不但失去了实现话剧梦,也失去读大学的梦想。不过,在新闻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她就受到了成舍我的欣赏,开始为世界晚报里
2021年暗之烙印 十三岁的烙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