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
基本信息
学 科
化学
年 级
九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课
教 师
吴军
单 位
吐鲁番市第一中学
课题名称
水的组成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女比例正常。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班级内的考试成绩较差,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根据观察,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正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所有教学环节都由老师实现要求好,让学生按步骤进行,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了解氧化物的概念。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提问】请学生回答:(复习前面的内容)什么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什么是纯净
物、混合物?怎样检验氧气?
【陈述】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和了解另一种我们非常常见的化学物质。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同空气一样重要。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水。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提问2~3人)
【小结】水用于维持生命、灌溉农田、工业用水、水上交通……
【展示】展示一瓶蒸馏水。
【提问】纯净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沸点、凝固点)
生甲: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生乙: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
【讲述】教师纠正、归纳并联系自然现象、生活实际适当作些拓展。
二、实验探究
【引入】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水的电解速率,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接通直流电。)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该实验。
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气体,液面降低,其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少。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气体的哪些物理性质呢?(颜色、溶解性)
生:无色、难溶于水。
师:片刻后,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生: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正氧负氢一比二)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教学设计(教案)吴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