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梭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和梭罗的个体化“变形”.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梭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和梭罗的个体化“变形”
关键词:变形 自性 个体化人格 梦想诗学   摘要:居住瓦尔登湖时期是梭罗人格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阶段,梭罗此间追求的是人格发展中含有决定性的个体化“变形”。移居瓦尔登湖是她复归本身、实现自性的路径,在其精神化的诗意生存中,表现出由“平庸之我”向超验“神圣之我”的飞跃式转变。瓦尔登湖文本独有的象征结构、众多的变形意象及其超现实的梦想诗学正是梭罗人格变形的印证。
  梭罗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思想家和作家,生态保护运动先驱。她曾有两年多时间独居在故乡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被乡邻视为怪人、不务正业的懒人,然而对梭罗本身而言,那段岁月却至关主要。其间,她完成了代表作瓦尔登湖大部分手稿及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河上一周)全部手稿,奠定了她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从人格发展来看,梭罗则处于埃里克森所谓“认同性危机”阶段,无法在社会中完成自我定位,迁居瓦尔登湖成为她延缓成熟期的一个正当手段。美国学者理查德・雷伯克斯对此作了详尽的叙述。不过,说明这一点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梭罗人格的真实改变,也无法解释梭罗人格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在细读梭罗这一时期相关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梭罗移居瓦尔登湖是为了处理深层的人格“个体化变形”问题。雷伯克斯更多的是强调梭罗对社会认同的追求和受挫,而本文则更强调梭罗内在的自性对其人格塑造的影响,强调规避社会在其个体化变形中的主要性。
  一
  学者们通常认为梭罗迁居瓦尔登湖是为腾出时间写作河上一周,追叙和哥哥约翰一起荡舟游玩的经历。寄托对已故兄长的思念。其实,从深层创作心理来看,对熟悉的人及以往生活的回想正是作家召唤自我的一个方法,“缅怀他人,是对相关自己的描述的补充”。事实亦然,在该作品中代表约翰的第三人称“她”几乎未出现过,代之以“我们”和更多的“我”,对往日自我的再现已僭越了对已逝亲人的追思,所以,和瓦尔登湖一样,该作品关键塑造的仍然是作家的自我。
  然而,梭罗塑造的这个“自我”并非作为社会角色的外部自我,而是出于其本身之“自性”的本真自我,“我”多是和自然打交道,而非社会中的“我”,这个“我”和其说是作家的自我,不如说更切近作家的自性。所谓“自性”,本是佛教用语,荣格用它来指代“完整人格的关键”,在她看来自我(ego)关键属于经验范围,一个人能够有多个自我,而自性(self)则是一个超验所在,是唯一的,“它不但包含意识,而且也包含无意识精神,所以能够说,是一个我们也在其中的人格”。社会自我作为“人格面具”,是人格最外层掩盖真我的假象,表现为根据他人的期望行事的社会功效,“剥夺着个人作为真实生活载体的功效”,使人“越来越缺乏个性和个体化抉择”,所谓“个体化”就是“将自性从人格面具的虚假包装中解救出来”,而“变形”意味着一个人外部的“假我”死去,使隶属于自性的“真我”得以显现和完成。梭罗对面具化生存有深刻体会,在1838年的日志中。她将聚会的厅堂和战场对比,认为战场上不存在“虚伪”,“展现的是人性的真实的一面”,而厅堂“展示的只是面具”。怎样摆脱面具成了她一直焦虑的一个事情,以至于在两年后的另一篇日志中写道:“我该怎样救助自己?……以往的日子表明,真正的生活就是从生活中退出,袖手旁观,看它到底有何意味。”显然,面具化的社会生活压抑着梭

2021年梭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和梭罗的个体化“变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梅花书斋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