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点一盏心灯点一盏心灯
一口气读完王栋生老师在病中写成的致青年老师一书,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怀着对教育的无限赤诚,王老师用残损的视力吃力地写下一行行文字。每一字每一句,全部浸润着她对青年老师的热爱和期待。当我读到结尾“一面雪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爱全部的孩子”时,我的双眼几乎湿润了。王老师那颗热爱教育的拳拳之心深深地感动了我。她对老师的期待、对教育常识的捍卫、对孩子心灵的关心,全部让我感到无比的钦佩,引发我深深的思索。
老师应做有胸襟的、大写的人。有这么一批从教者:她们唯一不多的阅读就是几本老师用书,而平时总是喟叹着老师的待遇是多么不令人满意,似乎工资不高就是她们不努力工作的借口。王栋生老师作为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又是三届“林放杂文奖”取得者,按理说应该享受不低的待遇。然而,报社记者、她的同学对她的工资收入之低和付出劳动落差之大感到十分诧异。王栋生老师却认为:“我们的社会,要想取得真正的精神愉快,你就必需做出对应的牺牲,你不可能什么全部轻易得到。”这就是王老师的胸襟!她知道取舍之道,毫不犹豫地追逐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释放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退休后,她依然义务给中学生开设小说讲座。尽管她身患眼疾,医嘱不得上网,但依然每日以文字关注教育。在这本书里,她重复强调老师对于学生、同事的胸襟。她呼吁我们:自己首先做个大气的人,这么学生才能气度不凡;珍爱我们的专业,不停提升本身学养和精神品质;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同事的工作,建立友好的老师关系;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不激励学生告密,充足尊重孩子作为人的权利。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前,有位初一学生在下课铃响之前做起跑状。见到这副情景,通常老师总见面有怒色,可王老师却特意留下了这位学生,和她谈了一会儿,并请她注意形象,以后不要这么。以后她才知道,学生听说食堂有盐水鸭翅,很想吃一回,怕去迟了买不到。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了,王老师一直有部分遗憾:“我当初有什么必须非得把她扣下呢?”这件小事让我深深感受到王老师那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关爱。而我们的部分老师,总喜爱给学生脸色,甚至把训导作为我们的特权。和她比起来,我们的教育境界就差得远了。王老师说:“优异的老师应该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她自己的手里。怎样让我们的灯照得更远、更亮,首先从做个有胸襟的人开始。”
老师要捍卫教育的常识。王栋生老师一直重申,“这些年教育界最主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处于一个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需要常常反省我们的行动是否违反了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最基础的常识。教育不能只是仅仅满足于追逐高效率和最终的结果,而要返回到对于教学过程本身的关注。教育是项“慢”的事业,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能造成学生发展不友好或“营养不良”。王栋生老师认为,很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丧失了学习的爱好,关键是因为“学生因为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她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规律和个性差异,应该成为全部从教者的共识。时下,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对教育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学生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什么时候,当教育急促的脚步慢下来,更注意尊重和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的教育姿态就又有了更大的进步。王栋生
2021年为教育点一盏心灯点一盏心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