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 及其解释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有新的发展。 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1973 年获诺奖)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进行分析,以证明美国的对外贸易正是按要素禀赋的原理进行的。然而,其验证的结果却令其大惑不解……列昂惕夫反论* (记录) 列昂惕夫对赫-俄学说深信不疑并认为,美国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他分别对美国两个年份的对外贸易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的。由于验证的结果与赫—俄原理相悖, 因此,称之为列昂惕夫反论。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列昂惕夫自己提出劳动力非同质论,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别国;这源于在管理、教育程度和进取精神等方面的程度较高(以复杂劳动换取相对稀缺的资本品) ?鲍德温(R. E. Baldwin) 提出关税结构因素--美国贸易政策有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 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鼓励此类品口, 以保护本国充分就业?凡涅克认为,列昂惕夫只计算了产品之间的资本-劳动比,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如果将自然资源产品从中剔除,反论现象就会消失。列昂惕夫反论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积极进行探究以解释这现象。这种探索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笫三节下归纳) ?研究与开发说(R&D 理论) (同上) ?技术差距说(同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说,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 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为对“反论”进行说明而提出的。凯南认为,劳动有质的差异。这种质的差异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这一差异主要由于劳动熟练程度所决定。劳动熟练程度又取决于在智力方面的投资。据此,他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在生产品中创造的价值的算作资本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研究与开发说( R&D Theory)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麦赫塔等人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丰富的资金、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进行研发的先决条件,国内对新产品有旺盛的需求则是基础。在此条件和基础上,占有研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加在 P45 第一句话后面) 对在 R&D 的资本投入与活动是影响工业品对外贸易格局和对外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弗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由于各国对技术的投资和技术革新进展不一致,因而存在技术差距。这就使技术资源相对丰裕或技术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斯等人在论述技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这一概念,创立的反映动态化的比较利益的理论。他们认为,产品同人一样,也具有诞生、成长、成熟和衰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时期,对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应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个理论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理论。
列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