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读书随笔
再别康桥这首诗徐志摩作于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洲之行的归国途中。下面是xx给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读书随笔,供大家参阅!
再别康桥读书随笔篇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意境和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以后,可能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怎样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她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擦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缄默。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观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个角度或方法,一吐为快!此时的“缄默”也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她自己也就是诗人她自己。此时此刻诗人近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当诗人俯首醒来,恍然自己是在离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此间“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示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多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方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给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和动,微动和被情动,。
重视文字的取舍、含蓄,重视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常用的“伎俩”。她往往很会利用一个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气氛、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其交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成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漂亮的回想,这大约是好多人喜爱的原因吧。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荡,落落大方,何乐而不为啊!
再别康桥读书随笔篇2
母校微笑着拥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理想,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母校永远年轻。今天,我挥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徐志摩作于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洲之行的归国途中。当年7月底,作者重游康桥,往日在那里度过的幸福时光又重新回到心头,不过因为当初要急于见一个英国好友,没有时间统计自己的感受。直到11月她从法下了这段精神之旅。全诗以优美绝伦的意境,清新华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再现了剑桥的柔美,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深爱恋。其中的诗句更是让人深有感慨。再别康桥开头
2021年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读书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