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和主席|坐席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大家在相互交往时,常常会考虑怎样安排坐席的位置,以此表示对贵宾和长者的敬重。实际上这一传统习俗自西周开始,在中国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热情好客”的习俗,重视礼仪,文明待客,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传统。
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最早采取规范大家日常行为准则的方法,将这一传统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尽管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建立礼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强化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以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伴随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又出现“知识下移”、“礼下庶人”的局面,这一传统和礼仪制度也所以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广泛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依据礼仪制度的要求,每逢有亲朋挚友来访,主人一家不但迎来送往,热情款待,还要在落座和宴饮时,精心安排在场每一位人士的坐席位置,由此而产生了相关座次的要求。
在中国古代家居生活中,桌、椅等家俱还未出现前,大家在室内活动时是坐在铺设于地面的席上,故称为坐席。中面为方形,故室内有四个墙角,称为四隅。“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南隅谓之窆,东北隅谓之宦”(尔雅・释宫)。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说明古人对这种建筑是司空见惯的。(图1)房屋平面为方形,室内的坐席也就根据方形部署,并以不一样的朝向区分主次、高低。
古人在安排主宾的坐席时,需要依据在场的每个人不一样的身份、地位或年纪,选择怡当的位置朝向,安排坐席。以此突出长者、尊者的地位,以此表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同时也使在场每一位人的坐席位置新“恰如其分”,以表现“长幼、尊卑有序”、“主次有别”的标准。
根据礼仪制度的要求,座欢又因场所不一样,而分为室内和堂内两种排定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宫室、衙署和府邸,和民居建筑,均将堂作为建筑群落的关键和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通常称正房为堂。堂在家居生活中,是接待来宾和举行活动的主要场所。按建筑形制区分,堂的位置因在室的前面,而显得更为突出和主要,规格也比室高。
堂的朝向为南,堂内北面亮而南面暗。所以堂内的座次,以南向为尊,西向次之,东向又次之,北向位卑。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中,宫殿亦属于堂的性质。因此皇帝在宫殿上的坐席为南向,即所谓“背北朝南”,实际就是依据始于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要求,以此显示其至尊的地位。在宫殿内这么安排坐席,更含有凌驾于群臣、庶民之上的意思。
堂的后面是室,和堂之间有户相通。室通常是主人居住或家庭内部活动的关键场所。在室内的四个墙角中,西南隅奥是室内的祭奠之所。因此奥在四个墙角中地位最尊。所以室内的座次,以东向(指面朝东)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位卑。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之间爆发“楚汉战争”。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则只有10万兵,号称20万。凭借着自己强盛的兵力,项羽攻入刘邦据守的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一举消亡刘邦。后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在张良、樊哙的陪同下,亲至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为此设宴,款待刘邦一行。在安排座次上,项羽作了精心的策划:
2021年坐席和主席-坐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