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接下来就跟xx一起去了解一下有关吧!
篇一
对于孔子的思想,通常认为“仁”是其关键,相关讨论也较为充足。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很主要的概念——“时”。因为学界对孔子思想中的“时”还不够重视,讨论较少,所以很有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孔子是依时而定的“圣之时者”
孟子曾对几位享受盛名的历史人物作过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伯夷就是商末不恋王位、反对战争、不食周粟的孤竹君长子,她被作为清正廉洁的标兵。伊尹是辅佐商汤伐桀立国的阿衡(宰相),后又辅佐三位商王,以敢担当、堪重担而著称。柳下惠是鲁国的贤大夫,以宽厚仁和而著名。对于孔子,孟子作出了“圣之时者”的评价。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能够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所以,孔子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
实际上,孟子“圣之时者”的评价于孔子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和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能够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能够转化,一切全部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和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适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全部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全部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争得体,以取得最好效果。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认为是,也从反面表示了要顺应时势而不要固执偏颇、任性僵化、一成不变的主张。
篇二
“时”和“仁”交融会通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标准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和“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复是:假如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会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她所主张的“仁”亲密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能够看出孔子思想中“时”和“仁”的交融会通。对于君臣关系,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里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么看,相反,她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
2021年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