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深邃的无声诗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资料图片
《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研究》 黄亚琪 著 科学出版社
【读书者说】
画为心声。作为原始艺术的主体,绘画艺术的源头——岩画——是我们了解上古(甚至远古)先民最直观的艺术形态。图像的多义性和文献不足徵,使岩画成为早期艺术史研究的难题。如何为这些简单而深邃的无声诗寻求合理的阐释?这需要岩画研究者走出通论的研究范式,直面一个个具体的图像。科学出版社梓行的《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研究》立足于岩画中的蹲踞式人形图像,为岩画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路径,为早期艺术史铸造了充实而有光辉的一环。
老问题与新方法
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说过,岩画研究会遇到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包括族属;二是制作年代;三是内容及其意义。”这三个问题,可谓岩画研究的三大难题。《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研究》以研究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图像的内容及意义为着力点,对作者(族属)和制作年代也作了探讨。
双手半上举、双腿半下蹲的“蹲踞式人形”是广西左江岩画的主体,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画面。这种图像的源流和意义,历来人言人殊。正如岩画学者张亚莎所说:“岩画图像看起来简单,但释读却非常困难,它的多歧义性、无证据链、孤立无援的性质等,都让我们对它的解释束手无策。”
为了近距离观看广西左江岩画,本书作者黄亚琪主动请缨,参与了广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岩画调查。在绵延数百里的左江岩壁上,她和队友一共发现了81个岩画点,180处岩画。她试图为广西左江的蹲踞式人形岩画建立图像志。然而,传统艺术史的武库马上就捉襟见肘了,一无历史文献可供考索,二无考古出土材料可作参考。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另辟蹊径。
黄亚琪的做法是引入考古学中的类型学,为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建立直观的图像谱系。尽管早就有学者(如叶舒宪)指出岩画学是“艺术史研究和考古学相互交汇的一个特殊领域。”但是国内却一直缺少“相互交汇”的实绩。从这一点来说,黄亚琪的尝试无疑是开创性的。
她先是运用艺术史的形式分析方法,将左江岩画中的“蹲踞式人形”分为三类。表现主义风格的棒状蹲踞式人形,以及自然主义风格的正面蹲踞式人形和侧面蹲踞式人形。这种分类直观简洁,却无法揭示“蹲踞式人形”图像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了弥补缺憾,她借用类型学,又将左江正面蹲踞式人形岩画分为三期(三种类型),其中前两期各有两个亚型。“第一期为棒状人形,其中又有多种体态,一种为头与身体上下同宽,另一种为胸与腰几乎同宽。第二期为倒梯状人形,这种形状因为梯的角度不一样,有很多种形态,但是总的来说为梯形。此外,第三期为一种体形呈中间细两头稍粗的束腰状人形。”通过分析,黄亚琪发现蹲踞式人形图像“发展前期并不强调身体的差异,突出的是形体的无差别性与恒久性,越到后期,梯形上下边的比例差别越大,有时会看到变为倒三角形的身体,强调了身体的强健和形体美,这是一个由线到面的发展过程”。
尤为可贵的是,黄亚琪分类“蹲踞式人形”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她又借用符号学的方法,将蹲踞式人形按组合方式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图像的组合规律和叙事结构。通过上述努力,她得出了让人信服的结论:“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发展序列中的早期作品应该为无序重复的简单符号组合,那么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简单句法出现的时间显然要早于场景组合岩画,
简单深邃的无声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